观汪丞相所藏崔白画罗汉
山堂漠漠开晓烟,何许大士当四筵。
坐忘默识形骸外,持钵植杖风露前。
老龙欲奋屡回首,於菟甚驯非畏鞭。
小儿已解辨人我,抱头怖走成痴颠。
岂知畏爱果何物,手里舍利空烛天。
嗟余耳目更浅陋,喜欢获遇希有缘。
神明泰定始一笑,摩挲粉墨心茫然。
平生崔白画常见,邂逅入眼多弃捐。
莫言人物斗奇崛,醉里落笔神助焉。
汪公昔入魏帅幕,叹息巨壁围神仙。
归寻十疋好东绢,恰有名手能摹传。
提携万里到岭表,尤物自得高人怜。
迩来劫火坏诸有,陪都正苦纷戈鋋。
无力挽河为吹洗,披图感极泪如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峰上的厅堂渐渐被拂晓的雾气所覆盖,四位得道高僧欢聚一堂。
他们忘我地静坐,对身体的感知逐渐模糊;手中拿着禅杖和化缘用的钵盂,似乎感受到了拂面而来的微风和露水。
一条苍老的龙不断回头想振奋起来,而一只凶猛的虎却显得很温顺并不害怕皮鞭。
一个小孩子已经懂得了分辨自我与外界,抱着脑袋害怕地逃跑,看起来傻乎乎的。
谁能知道恐惧和爱究竟是什么?手中的舍利子似乎照亮了天空,却无法让内心的恐惧消失。
唉,我自己的见识太过浅薄,幸运的是能有机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在神明的庇佑下,我才笑了出来;用手轻轻抚摸着画卷,心中依然感到迷茫。
我见过的崔白画作太多了,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匆匆一瞥然后就被抛弃了。
别说人物画中奇特陡峭的山石,就是我在酒醉之中落笔也是得到了神明的助力。
汪公曾经进入过魏帅的幕府,感叹那些围困神仙的巨大壁画。
他找到了十匹好的东绢,正好可以请一位高手临摹这些画作。
不远万里地将它们带到岭表,欣赏这稀世珍品的高人们自然会觉得喜欢。
最近一场大火摧毁了所有的物品,陪都正饱受战乱之苦。
我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只能看着这幅图画感慨万千,泪水如泉水般涌出。
去完善
释义
1. 山堂:山间寺庙或厅堂。这里指作画之地。
2. 何许:哪里,何方。表示询问地点。
3. 大士:佛教对菩萨的称呼。
4. 四筵:四周座位。
5. 坐忘:道家哲学中的一种修养境界。
6. 持钵:指僧人托钵化缘。
7. 植杖:拿着拐杖。
8. 老龙:形容画中龙的形象。
9. 於菟:古代楚人对虎的称呼。
10. 人我:人与我,是非之分。
11. 怀里:怀中的孩子。
12. 恐怖:惊慌害怕的样子。
13. 畏爱:畏惧与喜爱。
14. 舍利:僧人火化后的遗骨。
15. 烛天:照亮天空,形容耀眼。
16. 嗟余:感叹自己。
17. 浅陋:见识浅薄。
18. 希有:稀有,难得。
19. 泰定:安详宁静的心境。
20. 粉墨:绘画用的颜料。
21. 偶然:意外地出现。
22. 陪都:古时候陪都制度中,辅助首都的城市。
23. 劫火:佛教用语,毁灭世界的火灾。
24. 诸有:一切存在的事物。
25. 戈鋋:泛指兵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咏了汪丞相所藏的崔白画的罗汉图,并表达了自己对此画的感受与思考。首联描绘了画中山堂的景象,表达了画中人物的精神风貌;颔联通过描述罗汉坐忘、持钵等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颈联则通过对龙的描绘,反映了罗汉的威严与慈善;尾联则表达了对画作的喜爱及对战争破坏文物感到痛惜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汪丞相所藏崔白画罗汉》是南宋诗人折彦质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46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折彦质身处南宋朝廷,官至尚书左仆射,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然而,当时南宋正面临金兵的威胁,国家局势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折彦质在欣赏汪丞相收藏的崔白画作时,不禁心生感慨。
在南宋时期,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山水画和人物画方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如崔白、李唐等。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水、人物等画面,展示了南宋时期的人文风情。此外,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也喜欢通过题诗作画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