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湘山留别

标题包含
湘山留别
寓久浑忘客,临行似别家。 途穷身更怯,秋老鬓先华。 生计黄茅合,归期碧海赊。 湘山今夜雨,留我意无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久的居住中已经忘记了身为外乡人,临近离开时却如同告别家乡。 在困厄中身体变得更加虚弱,秋风起时白发已生。 生活困顿如茅草屋一般简陋,归期遥远仿佛碧海无际。 今晚湘江之畔的雨,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留恋。
去完善
释义
1. 湘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中的一个小岛,这里用以指代诗人离开的地点。 2. 折彦质:北宋末南宋初的名臣,此处为其自咏诗。 3. 浑忘客:忘却自己客居他乡的身份,表现出一种长期居住在异地而渐渐习惯的状态。 4. 临行:即将启程离去的时候。 5. 似别家:好像要告别自己的故乡一样。 6. 途穷:无路可走,形容困境。 7. 秋老:秋天来临,时间流逝。 8. 鬓先华:华,花白。形容头发已经变白,表示年纪渐长。 9. 黄茅合:黄茅,一种生长于水边的植物;合,聚居。黄茅合是借指贫瘠之地的景象,这里用来描绘生活的困顿处境。 10. 归期:回家的日期。 11. 碧海赊:赊,远。比喻归期遥远。 12. 无涯:没有尽头,无法预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湘山留别”,诗人折彦质以寓居湘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感慨与不舍。诗歌开篇两句,描述了在异地久居的诗人已经忘却了自己是个异乡客,却在即将离开时仿佛要与自己的家离别一般,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情感。 接下来两句“途穷身更怯,秋老鬓先华”,诗人借用路途的困厄、生活的艰难和秋天的凋零,表达了对自己的担忧和对年华逝去的无奈。这几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忧虑,还展现出他的智慧和深刻洞察力。 第五、六两句,“生计黄茅合,归期碧海赊”,写诗人辛勤谋生的艰辛以及归期遥遥的无奈。诗人以黄茅比喻生活中的艰难,以碧海表达归乡的期盼,突出了诗人在生活压力下追求自由的心情。 最后两句“湘山今夜雨,留我意无涯”,描绘了雨中湘山的情景,既抒发了诗人离别时的忧伤之情,又表达了对故土湘山的深深眷恋。全诗以含蓄深沉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心情,读来韵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山留别》这首诗是折彦质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诗。 折彦质,字景孟,陕西绥德人,宋朝官员。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折克行曾任鄜延经略使,他本人则因科举及第进入仕途。他在朝廷担任要职,先后担任过知府、御史等职务。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曾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被贬谪。 在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金国屡次南侵,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随后,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在这个特殊时期,折彦质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一直为国家安危忧虑。 折彦质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前往湘山地区巡视,了解民间疾苦。湘山位于湖南岳阳,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渡口。在这里,他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感受到了国家的危机。在离开湘山时,他写下了这首《湘山留别》,表达了对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