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濯缨亭

标题包含
濯缨亭
澄练正萦槛,高屏近拥门。 偏宜云惨澹,更好月黄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明净的水流环绕着栏杆,高高的屏风靠近门口。最适合云雾笼罩的惨淡景象,更美好的是月色的昏黄时分。
去完善
释义
"澄练正萦槛":这里的"澄练"指的是清澈的河水或瀑布,在这里暗含作者在山水之间找到的宁静与和谐;"萦槛"表示流水环绕着亭子的栏杆。 "高屏近拥门":"高屏"这里指代的是周围的山峰;"拥门"表示山峰环绕着亭子的大门。 "偏宜云惨澹":"偏宜"意思是特别适宜;"云惨澹"描述的是阴沉的天空,也可以理解为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更好月黄昏":"更好"表示更为美丽;"月黄昏"是形容月亮即将落下的情景,给人以静谧的感觉。
去完善
赏析
《濯缨亭》是折彦质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词。诗人通过对亭子周边的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句“澄练正萦槛”描述了清澈的河流围绕亭子的栏杆流淌,展现了水流的平静与清澈。紧接着“高屏近拥门”则表现了远处的山峦仿佛屏风一般环绕着亭子的大门,形象地传达了环境的高雅与宁静。 接下来两句“偏宜云惨澹,更好月黄昏”通过对比不同的天气状况来呈现了亭子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美感。在诗人看来,当天空中的云朵显得低沉黯淡时,这种气氛更能够突显濯缨亭的清幽;而每当月亮升起,夜幕降临之时,月色的朦胧与柔和又能为这座亭子增添一份神秘的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濯缨亭》是南宋诗人折彦质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生活,表达了他对政治斗争的厌倦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时间上,此诗大约作于南宋晚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此时,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而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段时间里,折彦质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历任朝廷要职,后因与权臣秦桧不合,被贬谪至四川等地。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也使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流放期间,他选择了隐逸的生活,将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用文字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是,南宋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士人阶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许多文人墨客选择归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风气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如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诗歌都表现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综上所述,《濯缨亭》这首诗歌反映了折彦质在南宋晚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他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远离世俗纷争,寄情山水之间,以诗言志,表达了自己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