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警
几年官军破郡邑,远客孤村谁脱急。
卧听邻鸡三鼓鸣,流言敌骑一宵及。
抱衾携幼强趋走,复岭重山且深入。
为闻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惊蛰。
长秋南奔苦岚瘴,翠华连巡犯卑湿。
顾我飘零岂足念,注目寒江忘久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几年的战斗,政府军队终于攻克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然而,遥远的村落中的人们,谁在紧急情况下得以逃脱呢?在这个夜晚,听到邻家的鸡叫了三遍,谣言中的敌军已经逼近了一夜的时间。于是抱着被子,拉着小孩慌忙逃跑。穿过重重山脉,深入腹地以求自保。听说北方的人害怕温暖,又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立刻感受春天的到来呢?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都因为这漫长的寒冷而受苦于雾气缭绕的山谷。皇帝的车驾连绵不断,却也难逃雨季的潮湿和泥泞。看来我这四处飘零的生活也不值得挂念,眼睛只关注寒冷的江水,忘记了站立久了的疲惫。
去完善
释义
1. 郡邑:古代行政区划,这里指代被攻占的地区。
2. 敌骑:敌军骑兵,这里指敌人的军队。
3. 和暖:气候温和,这里指敌人害怕温暖的天气。
4. 长秋: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皇宫。
5. 翠华:皇帝的仪仗,这里指皇帝的车驾。
6. 岚瘴:山林中的瘴气,这里指恶劣的自然环境。
7. 顾我:看我。
8. 久立:长时间站立。
去完善
赏析
《夜闻警》是一首描绘战争时期百姓避难的诗歌。诗人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从官军击破敌人到深夜谣言敌骑来临的紧张气氛,再到避难山中以及南北天气差异的情况,最终感叹自己飘零无依。全诗情感真挚,表现了战乱时期的民生疾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闻警》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评论家吴可(生卒年不详)的一首五言律诗。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正值北宋灭亡,金兵南侵,民族矛盾尖锐之时。
在这期间,吴可与众多南宋文人志士一样,关心国家大事,对时政发表议论。他曾任尚书郎,因直言进谏被贬谪至柳州,后来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深为世人敬重。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原沦陷,民生疾苦,国土分裂,朝廷偏安江南,局面危急。诗人身处其中,深感忧虑和愤懑,故借诗抒发感慨,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