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皇帝挽诗
厌听人间乐,催成海上丹。
云车分白象,天仗下红鸾。
梧野朝烟淡,咸阳莫日寒。
龙舟宵济处,清血涨红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厌倦了尘世的欢乐,便催生了海上的仙境。
白云和青象在天空中飞舞,红色鸾鸟从天子的仪仗中飞下。
早晨的烟雾轻轻飘荡在梧桐树下,夕阳下的咸阳城却感受到阵阵寒冷。
深夜里龙舟悄悄渡过,红色的血液仿佛凝固在风中。
去完善
释义
1. 厌听人间乐:意指皇帝不希望听到人间的寻常享乐之事。
2. 催成海上丹:指皇帝不贪图长生,亦不希望因此而加速生命的终结。
3. 云车分白象:指皇帝离世之时,瑞象纷呈。
4. 天仗下红鸾:指皇帝离去时,天地间的气氛变得庄严而哀伤。
5. 梧野朝烟淡:指皇帝离去的早晨,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之中。
6. 咸阳莫日寒: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咸阳成为都城,这里的“咸阳”指的是皇帝去世之地。
7. 龙舟宵济处:指屈原投江那天,人们纷纷划船寻找他,此处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人们对皇帝的哀悼之情。
8. 清血涨红干:意指人们在哀悼皇帝的活动中,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南宋诗人程珌为悼念光宗皇帝而作。首联通过描绘皇帝离世前不愿听闻人间欢乐之事的情景,凸显了皇帝的遗世独立和高尚品质;接着用“催成海上丹”表现皇帝驾崩时的悲壮气氛,传达出诗人对光宗皇帝崇敬和哀伤的情感。
颔联以天空中的云彩、仪仗以及驾鹤乘鸾等神话传说元素作为比喻,渲染出了皇帝的尊贵地位和不凡气度。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借朝霞的清淡和夕阳的寒冷暗示皇帝离世的悲剧性,营造出深沉的氛围。
尾联则以秦始皇建造的龙舟作为象征,叙述了皇帝最后渡河的场景,展现出诗人对其悲痛欲绝的心情,同时也寓含了对光宗皇帝的赞美之情。整首诗情感浓烈、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光宗皇帝的哀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光宗皇帝挽诗》是南宋诗人程珌所创作的悼亡诗篇。这首诗作于1200年,即宋光宗赵惇驾崩后不久。程珌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士大夫,对国家的兴衰和皇帝的德行有着深厚的关注。在这首诗中,他以深情的笔触悼念了逝去的宋光宗。
在这个时期,程珌本人也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担任尚书郎、中书舍人等职务,后因与权臣韩侂胄不合而遭贬谪。尽管他的人生际遇波折不断,但他始终坚守文人风骨,关心国家民生。在创作这首诗时,程珌或许正是有感于光宗皇帝的病逝和自己的境遇,才以如此真挚的情感写下这篇感人至深的悼亡之作。
此外,这个时代正处于南宋中期,当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金国等北方政权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程珌通过对光宗皇帝的缅怀,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皇帝德行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他在诗歌中寄予的一种期望,希望后来的统治者能够继承光宗皇帝的遗志,为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