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岳社山中
白社负幽期,青山寄空宅。偶携林中友,重卧岩下石。云归忽闭关,月出更留客。不着尘梦还,潺湲响终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白社的宁静时光里期待幽雅的相遇,让青葱的山峦寄托我们的理想。偶尔带着树林里的朋友,再次躺在山间的石头上。当白云飘然而过,突然关闭了门扉;月光洒满大地时,更显出挽留朋友的深情。我们不受世俗纷扰,回归到梦想的原点,清澈的溪流声回荡在整个夜晚。
去完善
释义
1. 白岳:地名,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是黄山的一大支脉。
2. 宿:过夜,指在山中过夜。
3. 社山:山名,具体地点不详,可能在作者所在的地区附近。
4. 期:约定的时间或日期。
5. 青山:绿色的青山,这里指代山。
6. 空宅:没有居住者的房子,这里指作者在山中的住处。
7. 偶:偶尔,不常。
8. 携:携带,带着。
9. 林中友:树林里的朋友,这里可能是指山中的动物或者其他的自然景观。
10. 重:再次,又一次。
11. 卧:躺下,这里指休息。
12. 岩下石:山岩下面的石头,这里指作者的休息地方。
13. 关:关门,关闭。
14. 月出:月亮出来,这里指夜晚时分。
15. 更:更加,表示程度加深。
16. 尘梦还:摆脱世俗的困扰,回归自然的怀抱。
17. 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这里形容水声。
18. 响:声音,响声。
19. 终夕:整夜,整个晚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游白岳社山中的情景。首联以“白社”和“青山”两个意象勾勒出山中的幽静景色,为全诗营造了宁静的氛围。颔联则通过“偶携”、“重卧”两个动作表现了诗人在山间与友人结伴同游的愉悦心情。颈联则以云关之开闭、月色之美妙映衬出山中景色的变幻莫测,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尾联则通过“不着尘梦还”和“潺湲响终夕”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在山水之间抛却尘世纷扰、尽享自然美景的隐逸之志。整首诗在营造优美的山林意境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白岳社山中》是唐代诗人潘纬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虽然经过了安史之乱,但在宪宗的治理下,国家逐渐走向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所恢复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潘纬作为一名文人,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他在白岳社山中的寺庙里借宿时,看到了山中的自然风光和庙宇的宁静,联想到了自己人生的起起落落,感怀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首诗中,潘纬通过描绘山中景色,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雁行”比喻人世间的离别之苦,用“桂树秋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易逝,用“流水白云”比喻时间的流逝。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