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
林影熹微晓乍晴,老于世故独关情。
连烽未撤边头戍,积潦犹妨陇上耕。
几为饷蚕忧湿叶,重因漂麦困饥萌。
龙公多事多劳耳,万理由来要得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晨光熹微初露晴朗,岁月沧桑只关心。
烽火不息边疆戍守,积水依然影响耕田。
担忧养蚕湿润桑叶,又因麦子受淹饥饿难安。
龙王事务繁多辛劳,万千道理需要平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林影熹微:指清晨树林中光线暗淡的景象。
2. 老于世故:经历了很多世事的人,此处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
3. 关情:关心、挂念。
4. 连烽未撤:烽火台上的烽火还没有熄灭,表示边疆战事尚未平息。
5. 边头戍:边塞的军队。
6. 积潦犹妨:指积水还阻碍着农田耕种。
7. 饷蚕:古代农桑之事,指喂养春蚕。
8. 湿叶:湿润的桑叶。
9. 漂麦:麦子在水中漂浮,比喻麦子收成不好。
10. 龙公:龙王。古人认为龙王掌控雨水,因此称其“多事多劳”。
11. 要得平:希望获得太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为新晴,是新晴后的一种观察和思考。诗人以“林影熹微”的描绘表达了新晴的宁静,又以“老于世故独关情”表露了在经历世事后的内心波澜。
接下来的诗句中,“连烽未撤边头戍,积潦犹妨陇上耕”描绘了战乱与洪灾之下民不聊生的景象,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百姓疾苦的深深忧虑。
在诗的后半部分,“几为饷蚕忧湿叶,重因漂麦困饥萌”则表达了诗人对农桑生活的关心和对国家粮食问题的担忧。
最后两句“龙公多事多劳耳,万理由来要得平”则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也表达了他希望四海升平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晴》是南宋诗人张蕴创作的一首描绘春景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绍兴二十六年。这一年对张蕴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在家丁忧守制,赋闲在家。然而,春天的美好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苦而消失,反而激起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慨。
在那个时期,整个社会正处于南宋王朝的统治之下,北方的国土丧失,人民生活在战乱之后。但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春天依然如期而至,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张蕴正是捕捉到了这一点,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