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十韵
阊阖重门启,飞帘别馆深。
歊蒸全已却,雅兴可能任。
云起汾河咏,旌摇楚国心。
过箫添爽籁,拂野荡层阴。
夕劲淮阳桂,晨凄越鄂衾。
登高从落帽,安寝任吹襟。
珠网疏难掩,铜铸冷易侵。
急翻池上叶,遥送月前砧。
舞袖更回态,歌梁极绪音。
最怜雕鹗意,瞬息度千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宏伟的大门开启,飞动的窗帘映射出幽深的房舍。
热气已经全部消退,闲暇的心情油然而生。
诗人在汾河边腾云驾雾般地吟唱,旗帜在楚国的土地上摇曳着豪情。
经过凉风的吹拂,音乐更显得清新明快,轻轻掠过原野,扫去了层层的阴影。
夕阳西下,淮阳的桂花显得更有劲道;清晨时分,越鄂的被子依然感到寒冷。
登高的时候随着风飘落帽子,休息的时候让风吹动着衣襟。
用珠网轻掩窗户,铜炉冷而易攻。
急切地翻转池塘上的荷叶,远远地听到月下的捣衣声。
舞动长袖展现出种种姿态,歌唱者尽情倾诉心声。
最令人喜爱的是那雄鹰般的风致,瞬间就可以飞跃千山万水。
去完善
释义
阊阖:阊阖宫的省称。指皇帝居住的宫殿。这里借指京城。
飞帘:形容瀑布流水之状。
别馆:别墅,古代王侯的宫室或贵族的居所。
歊蒸:炎热蒸腾。
汾河:水名,源出中国山西省管涔山,流经晋陕两省入黄河。
楚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后来泛指长江中游地区。
过箫:指箫声飘荡。
爽籁:清新宜人的风吹过的声音。
越鄂:古地名,在今中国湖北省中部偏西地区。
夕劲:夜晚很强劲。
淮阳:古邑名,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晨凄:早晨寒冷。
安寝:安静地睡觉。
吹襟:风吹动衣襟。
珠网疏难掩:形容织女星的光芒透过稀疏的珠网,难以掩盖其光辉。
铜铸冷易侵:用铜做的东西感觉冰凉,容易让人感受到寒冷。
急翻:急速翻动。
遥送:远远地送去。
门前叶:即门前落叶。
前夕砧:指夜晚的捣衣声。
舞袖:舞动袖子,形容舞蹈的动作。
回态:回旋的舞姿。
歌梁:唱歌的楼台。
绪音:音乐的余音。
雕鹗:雕和鹗,都是猛禽,比喻有才干的人。
瞬息:一瞬间,形容时间很短。
千岑:形容山峰众多。
去完善
赏析
《清风十韵》是宋代诗人刘筠的佳作,以十韵的形式描绘了清风的各种情态和意境。首联描述了门户重重开启,窗帘飞扬的深邃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心境中感受清风的美好。
颔联写出了热气消散,雅兴油然而生的心情。颈联通过“汾河咏”和“楚国心”两个典故,暗示了诗人犹如孔夫子般温文尔雅的风采,以及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随后四联则分别描绘了在不同场景下,清风所带来的愉悦和恬静:如傍晚时分,清风拂过桂花树;清晨时分,凉爽的风驱散床铺上的闷热;登高之际,风吹动衣襟;夜晚之时,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枕头上。
接着两句则是以细腻的手法呈现了清风的形态,无论是枝叶的婆娑舞动,还是远处的捣衣声,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尾联则以飞翔的天鹅为比喻,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清风十韵》将清风的形态、意境与诗人的心境完美融合,展现了宋诗特有的清雅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风十韵》是宋代文学家刘筠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公元960-1127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儒家文化得到进一步推广,文学艺术的繁荣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刘筠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颇具戏剧性。他出身贫寒,凭借才学考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他在官场上的晋升并不顺利,多次遭遇贬谪,甚至一度被迫退居故里。这使得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刘筠所处的时代,宋朝的疆域虽然相对狭小,但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汴京(今河南开封)作为当时的都城,更是繁华昌盛,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此外,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也相对完善,选拔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综上所述,刘筠在《清风十韵》一诗中,通过描绘清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这首诗歌也是刘筠对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品格和乐观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