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权书·高祖

标题包含
权书·高祖
  汉高祖挟数用术,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揣摩天下之势,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不如张良。微此二人,则天下不归汉,而高帝乃木强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后世子孙之计,陈平、张良智之所不及,则高帝常先为之规画处置,以中后世之所为,晓然如目见其事而为之者。盖高帝之智,明于大而暗于小,至于此而后见也。   帝尝语吕后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方是时,刘氏既安矣,勃又将谁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属勃也,知有吕氏之祸也。”   虽然,其不去吕后,何也?势不可也。昔者武王没,成王幼,而三监叛。帝意百岁后,将相大臣及诸侯王有武庚、禄父者,而无有以制之也。独计以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与弱子抗。吕后佐帝定天下,为大臣素所畏服,独此可以镇压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壮。故不去吕后者,为惠帝计也。   吕后既不可去,故削其党以损其权,使虽有变而天下不摇。是故,以樊哙之功,一旦遂欲斩之而无疑。呜呼!彼岂独于哙不仁耶!且哙与帝偕起,拔城陷阵,功不为少矣。方亚父嗾项庄时,微哙诮让羽,则汉之为汉,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恶哙欲灭戚氏者,时哙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斩之。夫哙之罪未形也,恶之者诚伪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高祖善于运用智谋,以应对一时的利害关系,但比起陈平还是有所欠缺;他懂得揣摩天下的形势,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威慑项羽,但又比不上张良。如果没有这两人,那么天下就不会归附汉朝,而汉高祖本人也不过是个勉强称之为英雄的人罢了。然而当天下已经安定,为后世子孙考虑的问题,却是陈平、张良的智慧也无法企及的。在这时,汉高祖常常能为他们规划处置方案,以符合后来者的作为,清楚得就像亲眼目睹事情的发生并亲自参与其中。可以说汉高祖的智慧,在大处显得明智而在小处就显得昏庸,这一点到晚年才得以显现。 汉高祖曾经告诉吕后说:“周勃稳重少言,但能让刘氏稳固的一定是他。可以任命他为太尉。”那时,刘氏的政权已经稳定了,那周勃还会帮助谁呢?所以我的看法是:“汉高祖把太尉的职位交给周勃,是看出了吕氏的祸患。” 尽管如此,汉高祖并没有除去吕后,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允许他这样做。从前,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尚且年幼,三监就发动了叛乱。汉高祖认为在他身后,将相大臣和诸侯王可能会像武庚、禄父那样,却没有能够制约他们的人。他认为只有家中有了一个主母,那些强势的奴仆和凶悍的婢女才不敢与弱小的孩子对抗。吕后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被大臣们敬畏服从,只有她才能压制住邪恶的念头,等待继位的儿子长大成人。所以汉高祖没有除去吕后,是为了保护惠帝。 既然不能除去吕后,那就削弱她的势力以削减她的权力,这样即使有变故也不会动摇整个国家。因此,尽管樊哙有大功,一旦有人造谣想要除掉他,汉高祖也不会有丝毫犹豫。哎,他难道只对樊哙无情吗!而且樊哙是跟汉高祖一同崛起的,攻城略地,功劳不小。当范增唆使项庄行刺的时候,如果不是樊哙及时制止项羽,那么后来的汉朝能否建立就很难说了。有一天有人进谗言想要陷害樊哙,意图灭了戚夫人一族,当时樊哙正好出征燕地,汉高祖立刻下令让陈平和周勃杀了樊哙。樊哙的罪行还未显露,进谗言的人动机是否真诚也未可知。况且汉高祖不会因为一个女人而杀害功臣,这也是明显的。他与吕氏联姻,吕氏的家族成员比如吕产、吕禄等人都是平庸之才不值得忧虑,唯独樊哙英勇过人,连众将都无法制服他,后世的祸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严重的了。汉高祖看待吕后,就像是医生看待药物,知道她有毒但能治病,只是不让她害人性命就好了。樊哙一死,吕后的毒性就无法害人了,汉高祖觉得这样就够了,没什么好担忧的了。而陈平、周勃就是遗留了这个隐患的人。樊哙死在汉惠帝六年,也是天命。如果他还活着,那么吕禄就无法被欺骗,太尉也就无法进入北军了。有人说樊哙对汉高祖最为亲近,如果他还在世,未必会和吕产、吕禄一起背叛。但是韩信、黥布、卢绾都曾自立为王,卢绾更是最为亲近信任的人,但在汉高祖还没去世前,都相继因为谋反被诛杀。谁能保证百年之后,这些出身低微的人会看到他们的亲戚趁势成为帝王而不欣然顺从呢?所以说:“陈平、周勃就是遗留了这个隐患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挟数用术":挟持权谋,运用策略。这里指汉高祖刘邦凭借智慧和谋略控制当时的局势。 2.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才智出众,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 3. "揣摩天下之势":对天下大势进行分析判断。揣摩,揣测、估量。 4. "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做出各种举措来震慑项羽。劫制,威慑、控制。 5.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著名谋士,曾帮助刘邦制定一系列战略方针。 6. "木强之人":指意志坚定、性格刚直的人。木强,形容人坚韧不拔的品质。 7. "周勃厚重少文":周勃性格沉稳,不善言辞。厚重,稳重、厚道。少文,不善言词。 8. "安刘氏必勃也":让刘氏江山安定的关键人物是周勃。安,使安定。 9. "太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10. "吕后":刘邦的皇后,西汉初年的实际统治者。 11. "三监叛":西周时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三个负责监视东方的诸侯国叛乱。 12. "将有武庚、禄父者":可能有类似武庚、禄父这样的人威胁刘氏江山。武庚、禄父分别是商朝末年和西周初年的篡位者。 13. "家有主母":家中由母亲主持大局。主母,家中主事的女主人。 14. "豪奴悍婢":指家中的强势奴仆。豪奴,有权势的奴仆。悍婢,性格泼辣的婢女。 15. "独此可以镇压其邪心":只有让吕后辅佐政务,才能镇压住那些野心家。 16. "嗣子":继承人。这里指惠帝。 17. "削其党以损其权":削弱吕后的势力,降低她的权力。削,削弱。党,势力集团。损,降低。 18. "有恶哙欲灭戚氏者":有人诬陷樊哙意图杀害戚夫人。恶,诬陷。灭戚氏,杀害戚夫人。 19. "嘲讽羽":在项羽面前说他的坏话。嘲,嘲笑、讽刺。讽,说坏话。 20. "去":除掉、消灭。 21. "立命平、勃即斩之":立刻下令让陈平和周勃处决樊哙。立命,立刻命令。平、勃,陈平和周勃。 22. "庸才":才能平庸的人。 23. "无所恤":不值得担忧。恤,忧虑、担忧。 24. "诸将所不能制":众多将领都无法制服樊哙。 25. "毒可以治病":药物有毒但可以治病。 26. "堇":一种有毒植物,也可用作药物。 27. "遗其忧":留下了隐患。遗,留下。 28. "产、禄辈":指吕后的侄子吕产、吕禄等人。 29. "佯狂":假装疯癫。 30. "南面称孤":成为皇帝,统治天下。南面,古代皇帝坐北朝南,表示至尊无上。称孤,自称孤独,比喻君临天下。 31. "相继以逆诛":被依次以叛逆罪名处死。 32. "椎埋屠狗之人":指地位低下的人。椎埋,用锤子击打,比喻从事粗笨工作。屠狗,杀狗,比喻地位卑贱。 33. "欣然从之":高兴地追随他们。欣然,愉快地。
去完善
赏析
《权书·高祖》是北宋文人苏洵针对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评述。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通过对比刘邦与张良、陈平的才智,凸显了刘邦在治国战略上的短视和远见。 首先,作者提到刘邦在战时的战术策略上逊于陈平、张良。然而,在稳定国家、规划后代方面,这两位谋士却难以望其项背。这种矛盾性体现了刘邦智慧的有限性,即在把握大局和具体行动之间存在隔阂。 紧接着,文章提到刘邦曾安排周勃担任太尉一职,以为将来能够安定刘氏政权。这揭示出刘邦已预见到可能发生的祸乱,同时也表明他对于掌控全局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此外,通过对比其他诸侯王的处境,苏洵强调了刘邦在危机时刻采取果断措施的原因——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确保后世的安宁。 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尽管吕后的存在可能对刘氏政权构成威胁,但在当时情况下无法排除她。为了维护家族的安定,刘邦只有寄希望于吕后在关键时刻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削除吕党势力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朝廷的稳定性,减少因权力斗争而导致的社会动荡。 文章最后提醒读者,樊哙的死亡实属幸运。樊哙作为一员猛将,他的力量无人能敌。如果樊哙尚存,那么吕禄等人更难以对付。如此一来,后期刘氏政权的安危令人堪忧。 综合全文,苏洵高度评价了刘邦的睿智和谋略,同时也指出了他在细微之处的疏忽。通篇评论立意深远,论证严谨,彰显出作者的才华横溢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权书·高祖》是北宋著名文人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他的政论文集《权书》之中。这篇作品主要讨论了汉高祖刘邦的统治策略和他成功的原因。苏洵在文中高度评价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认为他能够成功地建立汉朝,并且巩固政权,是因为他善于运用权谋,深谙人性。 《权书·高祖》的创作时间是在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049年至1054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苏洵人生的黄金时期,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改革社会弊端,并在文学和哲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成为文坛上的新星。 在《权书·高祖》的创作年代,北宋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这个时期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苏洵作为一个有远见的社会改革家,他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在《权书》系列文章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以期对现实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