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仙都观

标题包含
题仙都观
飘萧古仙子,寂寞苍山上。 观世眇无言,无人独惆怅。 深岩耸乔木,古观霭遗像。 超超不可揖,真意谁复亮。 蜿蜒乘长龙,倏忽变万状。 朝食白云英,暮饮石髓鬯。 心肝化琼玉,千岁已无恙。 世人安能知,服药本虚妄。 嗟哉世无人,江水空荡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盈如仙子的古风女子,孤独地伫立在苍茫的山巅。 她冷眼看世间万事却默不作声,无人能懂她的惆怅与哀愁。 在山崖深处,古老的乔木郁郁葱葱;在古建筑中,烟雾缭绕着历史的痕迹。 超凡脱俗的气质,无法触及的高度,真正的意境又有谁能领悟? 她驾驭着腾飞的长龙,瞬息间变化出万种姿态。 清晨品尝着白云的精华,傍晚喝着石髓的酒酿。 她的心如同美玉般晶莹剔透,千年的风霜也无法使她受到伤害。 然而世俗之人怎能知晓,那些所谓的灵丹妙药不过是虚幻罢了。 哀伤啊,在这世上无人能懂她,只有江水静静地泛起波澜。
去完善
释义
1. 仙都观:位于四川省峨嵋山中的道教庙宇,此处为诗人的想象之地。 2. 古仙子:指传说中的仙人。 3. 苍山:这里指峨嵋山,因其绿色植被覆盖而称为“苍山”。 4. 观世:观察世间的事态变化。 5. 眇无言:指仙人洞察世事却不发一言。 6. 深岩:深邃的岩石,指峨嵋山中洞穴或悬崖。 7. 乔木:大型的树木。 8. 古观:即仙都观。 9. 霭遗像:形容仙都观中神仙的塑像仿佛被云雾笼罩。 10. 超超:超越世俗的意思。 11. 揖:行拱手礼,表示对仙人的尊敬。 12. 真意:真实意义,指仙人的神秘莫测。 13. 蜿蜒:曲折行进。 14. 长龙:指古人想象中的蜿蜒的山脉。 15. 倏忽:形容速度极快。 16. 万状:各种形态。 17. 白云英:白云之中的精华。 18. 石髓鬯:地下石的精髓。 19. 琼玉:美玉。 20. 千岁:千年,指长寿。 21. 安能知:怎能知道,表示怀疑和否定。 22. 本:原本。 23. 虚妄:虚假不实的言论。 24. 嗟哉:感叹词,表示叹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道教修行生活的诗。苏洵以散文化的方式,展示了古仙子的孤独和超然之境。诗人首先描述了“古仙子”的形象:他们身处高山、树木繁茂的深山之中,显得孤寂而飘渺;他们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世界,却无人能理解他们的惆怅。“深岩耸乔木,古观霭遗像”一句则描绘了道观的神秘氛围和古老的形象。 接下来的四句,是诗人对古仙子的高度赞美。他们似乎超越了世俗的礼节,内心充满了难以理解的真理,而这样的真理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领悟了。诗人还通过“蜿蜒乘长龙,倏忽变万状”的描绘,表达了古仙子的变化多端和神妙莫测。 “朝食白云英,暮饮石髓鬯”则是诗人想象古仙子的生活状态:他们在清晨采集白云般的精华,黄昏时饮用神秘的石髓。这种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变得如美玉般纯洁无暇,即便岁月流逝也无法损害他们的身体。 然而,诗人在这里也表达出深深的哀伤:世俗之人无法理解古仙子的真谛,他们认为修炼成仙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想。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嗟哉世无人,江水空荡漾”,意思是世人永远无法理解真正的智慧,只能庸庸碌碌地在世上度过一生。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有对古仙子的赞美,也有对世俗之人的无奈和对真理无法被理解的悲哀。诗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文人士子热衷于修道成仙之说,不少文人在诗歌中对道教文化进行探讨和赞美。著名文人苏洵(1009-1066)的《题仙都观》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当时苏洵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仕途不顺,屡试不第。在这种背景下,他来到仙都观寻求心灵的慰藉。 宋朝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展,人们生活富足。与此同时,儒、道、佛三家并行发展,道教尤为兴盛。许多文人士大夫在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也倾心于道教文化的探索。这种时代背景为苏洵的《题仙都观》提供了灵感来源。 《题仙都观》是苏洵对道家仙风道骨的赞美,同时也是他个人心路历程的体现。诗人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仙都观的神秘景象,以及道士修炼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纷争、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