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权书·用间

标题包含
权书·用间
  孙武既言五间,则又有曰:“商之兴也,伊摰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按《书》:“伊尹适夏,丑夏归亳。”《史》:“太公尝事纣,去之归周。”所谓在夏在商诚矣,然以为间,何也?汤、文王固使人间夏、商邪?伊、吕固与人为间邪?桀、纣固待间而后可伐邪?是虽甚庸,亦知不然矣。然则吾意天下存亡寄于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汤必曰:“桀虽暴,一旦用伊尹,则民心复安,吾何病焉。”及其归亳也,汤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视民病。”遂与天下共亡之。吕牙之在商也,文王必曰:“纣虽虐,一旦用吕牙,则天禄必复,吾何忧焉。”及其归周也,文王必曰:“纣得吕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久遏天命。”遂命武王与天下共亡之。然则夏、商之存亡,待伊、吕用否而决。   今夫问将之贤者,必曰能逆知敌国之胜败。问其所以知之之道,必曰不爱千金,故能使人为之出万死以间敌国,或曰能因敌国之使而探其阴计。鸣呼!其亦劳矣。伊、吕一归,而夏、商之国为决亡。使汤、武无用间之名,与用间之劳,而得用间之实,此非上智,其谁能之?   夫兵虽诡道,而本于正者,终亦必胜。今五间之用,其归于诈,成则为利,败则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孙子谈到了五种间谍手段,又说:“商朝的兴起,是因为伊尹在夏朝;周朝的兴起,是因为吕牙在商朝。因此,英明的君王和将领能用智慧极高的人去做间谍,必定能成就大事业。这是用兵的关键,全军都靠这个来行动。” 据《尚书》记载:“伊尹去了夏朝,又离开夏朝回到亳地。”《史记》中记载:“太公姜子牙曾在商朝做事,后来离开了商朝投奔了周朝。”他们确实是在夏朝和商朝活动过,但为什么被视为间谍呢?是汤王和文王让他们去刺探夏朝和商朝的吗?伊尹和吕牙真的成了别人的间谍吗?是桀和纣需要间谍才能攻打吗?这些都是非常平庸的问题,但我知道答案并非如此。 我的观点是,天下的存亡取决于一个人。当伊尹在夏朝时,汤王一定会说:“虽然桀很残暴,但只要用了伊尹,民心就会恢复安宁,我不会感到痛苦。”当他回到亳地时,汤王又会对别人说:“桀得到了伊尹却不会用,他肯定会灭亡,我不能坐视不管,看着民众受苦。”于是就和天下人一起推翻夏朝。同样,当吕牙在商朝时,文王一定会说:“虽然纣很暴虐,但只要用了吕牙,上天的好运肯定能回来,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当他回到周朝时,文王又会对别人说:“纣得到了吕牙却不会用,他肯定会灭亡,我不能长久地阻止天命。”于是命令武王和天下人一起推翻商朝。这样看来,夏朝和商朝的存亡,就取决于是否任用伊尹和吕牙。 现在有人询问将领的贤明与否,一定会说他能预知敌国的胜败。再问他怎么知道的,他会说因为他舍得花费巨资,所以能让别人为他出生入死去刺探敌情,或者说他能通过敌国的使者来探听他们的阴谋。唉,这也太辛苦了!伊尹和吕牙一回自己的国家,就能决定夏朝和商朝的生死。假如汤王和文王不用费心去寻找间谍,也不用做那些辛苦的事情,就能得到真正的结果,这不是最高智慧的体现吗?还有谁能做到呢? 尽管战争有很多诡计,但最根本的还是正义的一方最终会胜利。现在这五种间谍手段,其实都是为了欺骗对方,成功了就有好处,失败了就是灾难。而且,你要欺骗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欺骗你。所以能通过间谍手段取得胜利的人,也可能因为间谍手段失败。我们的间谍如果不忠诚,反而被敌人利用,那就会一败涂地;如果没能摸清敌人的真实情况,只得到了敌人故意伪造的信息,那我们就会再次失败;如果我们给了敌人钱财,但他们却无法提供敌人的真实计划,只会因为害怕而欺骗我们,那我们就又会失败。用心在做正确的事,一旦开始,一切都会顺利进行;用心去做欺骗的事,即使做了很多修补,最后也会有无数的漏洞暴露出来。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应该过于依赖间谍手段。 所以说,五种间谍手段并不是英明的君王和贤明的将领应该追求的。英明的君王和贤明的将领追求的是最高智慧的人的辅助。就像淮阴侯和曲逆侯,他们在道义上不愿意侍奉楚国,而汉高祖就可以制定抓住项羽的策略;又如左车将军和周叔将军没有被赵国和魏国所用,而淮阴侯就可以下定决心进攻。唉,这也是一种“间”啊!
去完善
释义
1. 伊尹适夏,丑夏归亳。注释:伊尹曾到夏朝,又离开夏朝回到殷商。 2. 太公尝事纣,去之归周。注释:姜子牙曾侍奉纣王,后又离开纣王投奔周朝。 3. 商之兴也,伊摯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注释:商朝的兴盛,是因为伊尹在夏朝;周朝的兴盛,是因为吕尚(姜子牙)在商朝。
去完善
赏析
《权书·用间》赏析 本文选自《权书》,作者苏洵以其独特视角探讨了古代战争中的间谍战略。首先,作者引述孙武的五间理论,并指出伊尹、吕尚分别身处夏朝和商朝的事实,以此强调善用间谍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认为夏、商的存亡并非取决于汤、武的才华,而是掌握在伊尹、吕尚手中。他们两人的去留决定了夏、商的最终命运。 接下来,苏洵通过对比当代选拔将领的标准,讽刺了那些寻求预知敌人胜败途径的行为。他认为这些做法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过于依赖欺诈手段。相较之下,伊尹、吕尚通过简单地选择自己的立场就能左右战争的走向,这样的智慧才值得称颂。 此外,文章还深入讨论了间谍活动的潜在风险,如上当受骗、获取虚假信息等。作者由此警示读者,过分依赖欺诈往往会导致失败。相反,明智的君主与将领应注重诚信为本,一旦得到可靠的信息,便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苏洵提醒人们应该从伊尹、吕尚的成功事例中汲取经验。在历史上,韩信、张良等人正是因为坚守这一原则,使得他们的计策能够成功实施。因此,真正的智者不会盲目追求花哨的计策,而是稳健地采取明智的策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洵的《权书·用间》是北宋时期的一篇军事论文,作于公元1059年。这一时期,北宋面临着外部威胁和内部腐败的双重压力,军事防御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 苏洵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早年曾游历四方,追求功名,但并未取得显著成就。后来,他回到家乡眉山,专心研究学术,尤其是军事战略。这段时间的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战略的重要性。 在北宋时期,由于边境地区的频繁战争和国内政治腐败严重,军事战略的研究和实践受到重视。当时,北宋的主要敌人是西夏和辽国,这两个国家在边境地区对北宋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军事防御和建设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