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养才

标题包含
养才
  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疏隽傲诞,不事绳检,往往冒法律,触刑禁,叫号欢呼,以发其一时之乐而不顾其祸。嗜利酗酒,使气傲物,志气一发,则倜然远去,不可羁束以礼法。然及其一旦翻然而悟,折节而不为此,以留意于向所谓道与德可勉强者,则何病不去?奈何以朴樕小道加诸其上哉?夫其不肯规规以事礼法,而必自纵以为此者,乃上之人之过也。  古之养奇杰也,任之以权,尊之以爵,厚之以禄,重之以恩,责之以措置天下之务,而易其平居自纵之心,故不待放恣而后为乐。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彼又安得不越法、逾礼而自快耶?我又安可急之以法,使不得泰然自纵耶?今我绳之以法,亦已急矣。急之而不已,而随之以刑,则彼有北走胡、南走越耳。噫!无事之时既不能养,及其不幸一旦有边境之患,繁乱难治之事而后优诏以召之,丰爵重禄以结之,则彼已憾矣。夫彼固非纯忠者也,又安肯默然于穷困无用之地而已耶?  周公之时,天下号为至治,四夷已臣服,卿大夫士已称职。当是时,虽有奇杰无所复用,而其礼法风俗尤复细密,举朝廷与四海之人无不遵蹈,而其八议之中犹有曰“议能者”。况当今天下未甚至治,四夷未尽臣服,卿大夫士未皆称职,礼法风俗又非细密如周之盛时,而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杰出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不拘小节,有时甚至会触犯法律和禁令,他们呼喝大笑,为了一时的快乐不顾可能带来的灾祸。他们对名利有着极高的追求,容易醉心于酒色,一旦他们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就会脱离世俗的约束。然而如果他们某天突然醒悟,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开始关注所谓的道德和规律,那么他们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可是为什么要用一些小事去束缚他们呢? 他们不愿意按照常规去遵守礼仪法规,而是放纵自己的行为,这其实是因为上层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过于严苛。古代的统治者,会给予杰出的人权力,地位,丰厚的报酬和深重的恩情,让他们负责处理国家的事务,改变他们平时放纵的习惯,所以这些人不一定要在放肆之后才能找到乐趣。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很多杰出的人没有掌握实质的权力,拥有的地位和报酬也不高,所以他们难免会越过法律和规矩,让自己开心起来。我们又怎么能用法律去强制他们呢?如果我们用法律逼迫他们,他们也会选择离开。我们现在对杰出的人采取的法律手段已经足够严厉了,如果继续严厉下去,再施加刑罚,那么他们可能会逃离到北方的胡人或者南方的越人那里去。哎,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好好培养他们,等到真的有边境忧患,繁忙混乱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处理的时候,我们再以丰厚的待遇来邀请他们,他们已经对我们心怀怨恨了。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忠诚者,又怎么会在贫困和无用的地方默默忍耐呢? 在周公的时代,国家治理得非常完美,四方的外族都已经臣服,各级官员都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在那个时代,虽然有一些杰出的人没有被重用,但是他们的礼仪和法律制度都非常严谨,整个朝廷和全国的老百姓都会严格遵守,而且当时的法律中还有一些关于个人能力的评判。更何况现在我们国家的治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四方的外族还没有完全臣服,各级官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们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没有周公时期那样严密,甚至有些杰出的人还会在处理文书和琐碎事务中感到困扰。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宽容地去评价他们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们犯下的错误呢?我们应该同情他们的遭遇,宽恕他们的过错,不要让他们被繁琐的文书工作困扰,这样或许可以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有人说:“如果让杰出的犯错的人免于惩罚,那么其他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杰出的人,然后也会想要逃避责任。”我说:“你说得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宽恕那些犯了错的人。事实上,杰出的人的行为必定是在众人之上,如果他们能够用已经取得的成就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他们就可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而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就的人,我们可以交给他们一些难以处理的事情,然后要求他们拿出成果,这样其他人就不会认为自己也是杰出的人,而真正的杰出的人也就出现了。”
去完善
释义
1. 奇杰:卓越杰出的人。 2. 自负:过分自信,自以为是。 3. 疏隽傲诞:疏懒而傲世独立。 4. 绳检:遵守规范约束。 5. 冒法律,触刑禁:触犯法律,违反禁令。 6. 叫号欢呼:大声喧哗,情绪激昂。 7. 嗜好:特别喜爱某种事物。 8. 饮酒:指过度饮酒。 9. 使气傲物:骄傲放纵,对他人态度傲慢。 10. 倜然:超脱世俗的样子。 11. 羁束:束缚,控制。 12. 翻然:立刻改变。 13. 折节:降低身份,谦虚待人。 14. 注意:关注,重视。 15. 向所谓:过去认为的。 16. 勉:努力。 17. 强:尽力。 18. 朴樕:小树,这里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19. 加诸其上:施加到他们身上。 20. 任以权:授予权力。 21. 尊以爵:赐予官职。 22. 厚以禄:给予丰厚的俸禄。 23. 重以恩:给予深厚的恩情。 24. 措置:处理事务。 25. 易:改变。 26. 平居:平常时候。 27. 越法、逾礼:违法乱纪。 28. 自快:自我满足。 29. 安:怎么,如何。 30. 急:逼迫。 31. 放恣:放纵无拘束。 32. 绳之以法:用法令约束。 33. 及其不幸:如果恰巧。 34. 优诏:优厚的诏令。 35. 丰禄:丰厚的待遇。 36. 结:结交,拉拢。 37. 已憾:感到不满。 38. 固:本来。 39. 非纯忠:并非纯粹的忠诚。 40. 安:怎么,如何。 41. 默然:沉默不语。 42. 穷困无用之地:指地位低下的地方。 43. 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辅助成王治理国家。 44. 至治:极其太平的时代。 45. 四夷:四方蛮族。 46. 臣服:归顺。 47. 卿大夫士:古代官员等级。 48. 称职:胜任职责。 49. 繁乱:繁杂混乱。 50. 难治:难以处理。 51. 八议:中国古代刑法规定的八种可以减免刑罚的情况。 52. 议能:讨论才能。 53. 厚密:周密,细致。 54. 遵蹈:遵循。 55. 刀笔吏:指处理文书的小吏。 56. 困:困扰,压制。 57. 簿书:记录财务状况的文书。 58. 米盐:琐碎小事。 59. 无使……困:不要让……受到困扰。 60. 庶乎:差不多,几乎。 61. 过:过错。 62. 免其过:免除过错。 63. 孰:谁。 64. 自谓:自认为。 65. 是终亦溃法乱教耳:这样最终也会破坏法纪,扰乱教化。 66. 然则:那么这样说来。 67. 挺然:突出,明显。 68. 已成之功:已经取得的成就。 69. 晓:告知,让……明白。 70. 俾:使。 71. 未有成:还没有取得成果。 72. 委以难治之事:交给他们处理棘手的事情。 73. 责其成绩:要求他们的工作成效。
去完善
赏析
苏洵的这篇《养才》具有深刻的见解。他以贤能之士的个性和行为特点为出发点,探讨了如何培养和善用这些人才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比古今对待奇杰之士的不同做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首先,作者指出古代的奇杰之士被赋予实权,受到尊敬和厚待,从而激发他们胸怀天下的壮志,而非放纵自我。然而现代社会却并非如此,许多奇杰之士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反倒因无法压抑的自得心态而触犯法律。如此情形,若再以严法强制束缚,只会使他们陷入困境,从而引发更大的问题。 紧接着,文章反思了当政者在无事之时未能善待奇杰之士,待到有事之时才急于召集,这样的做法无疑使他们产生怨恨,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作者引用周公时期的事迹作为对照,强调在政治相对安定、制度完善的情况下,仍有奇杰之士无所事事,更何况当今社会尚未达到这一境界。因此,当务之急是关怀和宽恕这些有才干而犯错误的人,让他们摆脱繁琐的文书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针对可能的反对意见,作者认为如果放任奇杰之士逃避过错,可能会破坏法制,造成混乱。他提出了解决方法,即对于有成就的奇杰之士,可以用他们的成果来弥补过去的过错;对于那些尚未建功的奇杰之士,可以让他们负责难题,以此来检验他们的能力和业绩。只有真正有才干的人才能在这样的考验中脱颖而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养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0年左右,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们纷纷崭露头角,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在《养才》这首诗中,苏洵表达了他对于培养人才的看法和期望。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重视。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苏洵正面临着科举考试失败的困境,这使得他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问题。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许多文人学子都以通过科举考试为奋斗目标。然而,科举考试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才被埋没。苏洵对此深感痛惜,因此在这首诗中呼吁朝廷和社会重视人才培养,为国家的发展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