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书·子贡
君子之道,智信难。信者,所以正其智也,而智常至于不正。智者,所以通其信也,而信常至于不通。是故,君子慎之也。世之儒者曰:“徒智可以成也。”人见乎徒智之可以成也,则举而弃乎信。吾则曰:“徒智可以成也,而不可以继也。”
子贡之以乱齐、灭吴、存鲁也,吾悲之。彼子贡者,游说之士,苟以邀一时之功,而不以可继为事,故不见其祸。使夫王公大人而计出于此,则吾未见其不旋踵而败也。吾闻之:王者之兵,计万世而动;霸者之兵,计子孙而举;强国之兵,计终身而发:求可继也。子贡之兵,是明日不可用也。
故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何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于齐,犹肘股之于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捍也。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于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鲁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慧和信任难以兼得。信任,是用来规范智慧的,但智慧常常会导致不正确的判断。智慧,是用来贯通信任的,但信任又往往导致无法理解的局面。因此,君子在面对这两者时都非常谨慎。世间的一些学者认为:“仅仅依靠智慧就可以取得成功。”人们看到只靠智慧就能取得成功,就会选择放弃信任。然而我认为:“虽然仅靠智慧可能取得一时的成功,却无法维持长久的发展。”
子贡凭借一己之力扰乱了齐国,覆灭了吴国,挽救了鲁国,但我对此感到悲哀。子贡作为游说之士,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功业,而没有考虑能否持续,所以看不到他的祸患。如果王公贵族都采取这种方式决策,那么我看不出他们不会立刻失败。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王者的军事行动,要考虑到万世的影响才发动;霸主的军事行动,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才实施;强国的军事行动,要考虑到自身一辈子的影响才决定;都在寻求能够延续的策略。”子贡的军事策略,却是明天的自己就无法使用的方式。
因此,子贡离开的时候,我认为鲁国可以得到保存,齐国可以避免混乱,吴国可以避免覆灭。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田常准备篡位,忌惮高、国、鲍、晏四大家族,所以派遣军队攻打鲁国。如果为子贡谋划的话,最好的方式是亲自去找高、国、鲍、晏四人,表达哀悼之情。他们必然会惊讶并询问原因,这时可以回答:“田常派遣你们的士兵攻打鲁国,我私下为你们即将灭亡而感到悲伤。”他们一定会追问原因,这时可以回答:“齐国有田氏,就像一个人养了一只老虎。你们对齐国的重要性,就像人的胳膊和大腿对身体一样重要。田氏想吞噬齐国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敢实现这个野心,是因为忌惮你们这些肘部和腿部。现在你们外出征战鲁国,相当于自己的胳膊和腿部被去掉,田氏还畏惧什么呢?我预见到了自己的身体将会被撕裂,而胳膊和腿部也会被一并抛弃,这就是我为什么来哀悼的原因。”他们必然会因为恐惧而向你请教对策,这时你可以教他们说:“你们集结所有兵力进攻鲁国,等到快到达鲁国国境的时候就停止前进。我会替你们暗中和鲁侯约定,等待田氏政变的时机,带领你们的士兵一起进入齐国进行讨伐。”他们必然害怕田氏带来的祸患,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听从你的建议;回去和鲁侯定下盟约,鲁侯害怕齐国的攻击,这种情况下也会不得不听从你的建议。然后让他们操练士兵,寻找机会等待齐国的动乱,诛杀作乱的臣子并确立新的君主,齐国必定会感激鲁国,这是几代人的利益。我看到孔子都认为齐国人有一半不支持田常,所以他请求鲁哀公去讨伐田常。如今如果真的能让鲁国的军队加入高、国、鲍、晏的大军,再加上齐国一半的力量,完全可以把田常抓住在城市的街头,这种形势非常有利于行动,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可惜啊!子贡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齐哀王起兵讨伐吕氏,吕氏派灌婴领军抵抗。到了荥阳,灌婴派人劝说齐军以及各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吕氏,等到吕氏有变就一起诛杀他。如今的田氏形势,跟这有什么不同呢?有鲁国作为齐国的助力,有高、国、鲍、晏这些人作为灌婴。可惜啊!子贡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权书:即讨论战争和政治的书籍。
2. 子贡:孔子弟子,名端木赐,善言辞,有治国才干。
3. 游说之士:指擅长通过言辞来影响别人决策的人。
4. 田常:即田成子,战国时齐国的大臣,后来篡夺了齐国政权。
5. 高、国、鲍、晏:都是齐国当时的重要大臣。
6. 吊:拜访。
7. 诘:责问。
8. 故:原因。
9. 骇:惊骇。
10. 肘股:肘部和大腿,这里用来比喻重要部分。
11. 磔裂:被撕裂。
12. 咨计:征求意见。
13. 潜约:暗中约定。
14. 齐衅:指齐国内乱。
15. 定新主:扶持新的君主。
16. 哀公:鲁国的君主。
17. 灌婴:汉初的一位著名将领。
18. 拒:抵抗。
19. 连和:联合。
20. 异此:不同于这种情况。
去完善
赏析
《权书·子贡》是一篇议论文,作者苏洵通过阐述子贡游说的历史事件,探讨了君子道行之智信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智慧与诚信的运用原则。文章表达的观点是:只凭智慧和策略虽然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如果不考虑长期的可延续性,最终会导致失败。这种观点颇具警示作用,引人深思。
苏洵首先指出智信难以兼备,诚信是智慧的基石,而智慧却可能导致不端行为。他批评了那些片面追求智慧的儒生,认为他们忽略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子贡的事迹。
接下来,文章分析了子贡在齐、吴、鲁三国间施展计谋的历史事件。虽然子贡游说成功,使得鲁国得以保存,齐、吴两国陷入混乱,但这种做法仅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期的影响和可持续性。因此,苏洵认为如果各国决策者都采取类似的短视策略,必然导致迅速败亡。
为了纠正子贡的错误,苏洵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子贡应尽量避免使用临时性的权宜之计,而是要与高、国、鲍、晏等诸侯合作,共同应对田常之祸。通过与这些诸侯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抵抗田常的联盟,同时为齐国培养潜在的敌人,使得田常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如此,既能保护鲁国,又能避免齐、吴两国的战乱。
然而,这个理想化的计划终究无法实现。子贡未能洞察到长期战略的重要性,选择了短期功利。苏洵对此感到惋惜,并对子贡未能采取更好的策略表示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权书·子贡》是北宋著名文人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他的散文集《权书》中。这篇文章以孔子弟子子贡的故事为引子,探讨了儒家的“忠”、“仁”、“勇”等道德观念在现实政治中的运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在位,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苏洵创作这篇散文的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他认为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而是那些善于迎合统治者口味的人。这种不满的情绪在他的散文中得到了体现。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如佛家、道家等,这些新的思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苏洵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这也使得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