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张益州画像记

标题包含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至和元年秋季,四川地区有匪患流言传出,边境军队紧张戒备,田野空无居民,谣言四处传播,京城陷入恐慌。皇帝随即选拔主帅,说:“勿助长祸乱,勿促变生。众说纷纭,我的意志仍坚定。外部祸乱尚未产生,内部变故却潜伏着,不能仅靠文令解决,也不能仅靠武力角逐,唯有依靠我一两位大臣。谁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文武之道,替我安抚将士呢?”众人推举了张方平。皇帝说:“好。”张方平原本想推辞,但未被接受,于是上任。 冬季十一月抵达四川,上任当天,就遣散驻屯军,撤销防御措施,并告知各郡县:“如有敌寇侵犯,责任在我,不用你们辛劳。”次年正月元旦,四川百姓如同往常一样欢庆新年,此后平安无事。又过了一年正月,大家商议在净众寺留下张公方平的塑像,张方平无法阻止。 眉山的苏洵向大众说道:“祸乱未发时,容易治理;祸乱发生后,也容易治理;有祸乱即将萌发的迹象,但没有实际祸乱的形成,这被称为将乱,将乱的状况最难处理,不能因为可能发生的祸乱过于严重而轻率应对,也不能因为没有实际祸乱就放松警惕。就像至和元年秋季那样,事物就像倾斜的器皿,尚未掉落地面。惟有您张公方平,安然坐在旁边,神色不变,缓缓起身扶正它。扶正后,坦然退出,毫无矜持的神情。作为天子牧民,不厌其烦地关照百姓,惟有您张公方平。您是我们的依靠,是您的父母赐予我们生命。而且您曾对我说过:‘百姓没有固定的性格,一切都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都说蜀人多变,于是我们用对待盗贼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对付盗贼的法律来约束他们。那些担惊受怕的百姓,被我们用法令驱使他们。于是百姓开始忍受把自己和父母妻儿的生活寄托交给盗贼,因此常常引发大乱。用礼仪规范他们,用法律驱使他们,对蜀人来说最容易。如果逼迫过急导致他们发生变故,即使是齐鲁地区也会如此。我用齐鲁地区的标准来对待蜀人,而蜀人也自然地将齐鲁地区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任意超出法律规定范围,用威势胁迫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哎呀!关爱蜀人之心之深切,厚待蜀人之情之深厚,从您之前,我从没见过。”众人听了都再次叩拜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已在您心中,您的生死与您的子孙有关,他的功业由史官记载,不需要塑像来铭记。况且张公并无意于此,该如何是好?”大家都说:“张公对于此事会怎么想呢?虽然这样,但我们心中仍然耿耿于怀。平常听说一个善行,必定要问这个人的姓名和他所在的乡里,甚至要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如果把这些情况记载在传记中,是想让更多的人在心里记住这个人,眼睛也能看到他的形象;既然眼睛能看到他的形象,那么在心中对他的记忆就会更牢固。由此看来,塑像也并非完全无用。”苏洵无言以对,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张公,江苏南京人,为人慷慨大方,气度非凡。如果有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他。下面是一首诗献给张公: 天子的宝座上,坐着我们的君王,岁月轮转到甲午年。西方传来消息,说有敌寇就在城垣。朝廷里有武臣,有智囊团谋划国家大事。天子感叹说:“派遣我去的是张公啊!”张公从东方归来,旗帜迎风招展。西方百姓争相观看,在路上、在小巷里谈论纷纷。他们说张公气度恢宏,张公风度翩翩。张公对他们说:“让你们安定生活,不要听信谣言。谣言是不吉利的,回到你们正常的生活中。春天修剪桑树,秋天清理打谷场。”西方百姓叩首致谢,视张公为父兄。 张公在西部园林,草木繁茂。张公宴请他的部下,鼓声咚咚。西方百姓来看望,祝愿张公长寿无疆。有一位美女,住在闺阁之中,还有孩子牙牙学语。过去张公没到任时,她们曾经担忧度日。如今庄稼丰收,粮仓堆满。唉,我们的妇女和孩子,乐于享受这丰盛的年月。 张公在朝廷辅佐天子,是天子的得力助手。天子说:“回去吧,张公怎敢不听从呢?”张公的宅第庄严大气,有厢房和庭院。张公的塑像在堂中央,穿着朝服戴着官帽。西方百姓相互告知,不敢放纵。张公回到京城,张公的塑像仍在堂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时间为1054-1056年。 2. 蜀:古代行政区划,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地区。 3. 寇至:敌人入侵。 4. 边军夜呼:边境驻军夜间警戒。 5. 野无居人:田野间无人居住。 6. 京师:京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7. 择帅:挑选将领。 8. 毋养乱,毋助变:不要助长祸乱,不要推动变革。 9. 众言朋兴:许多言论一起出现。 10. 文令:通过文辞进行命令。 11. 武竞:通过武力进行竞争。 12. 大吏:高级官员。 13. 处兹文武之间:处理文治武功之间的关系。 14. 命往抚朕师:受命去安抚我的军队。 15. 张公方平: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曾任成都知府等职。 16. 亲辞:因亲属的缘故推辞。 17. 净众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寺庙。 18. 眉阳:四川省眉山市。 19. 苏洵:北宋著名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 20. 易治:容易治理。 21. 无乱之形:没有混乱的迹象。 22. 将乱:将要发生混乱的局面。 23. 器之欹:器物倾斜。 24. 安坐于其旁:从容地在旁边坐下。 25. 颜色不变:神色镇定。 26. 徐起而正之:慢慢地站起来扶正。 27. 既正,油然而退:扶正后,自然地后退。 28. 无矜容:没有骄傲的神情。 29. 小民:百姓。 30. 牧:统治。 31. 亲:父母。 32. 繄:语气助词,相当于“只”。 33. 民无常性:民众没有固定的性格。 34. 惟上所待:只看上层怎么对待他们。 35. 人皆曰蜀人多变:大家都说蜀人喜欢变。 36. 绳之以绳盗贼之法:用对待盗贼的法令来约束他们。 37. 重足屏息之民:小心翼翼的民众。 38. 以斧令:以刑罚来指挥。 39. 弃之于盗贼:把自己看成是盗贼。 40. 急之而生变:逼迫他们会引起变乱。 41. 齐、鲁:古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位于现在的山东一带。 42. 尔以身:你们把自己的身体。 43. 父母妻子:父母、妻子和孩子。 44. 于我心有不释焉:在我的心里难以释怀。 45. 平居:平时。 46. 长乎短乎:无论长短。 47. 美恶:无论美好还是丑恶。 48. 于于:从容自得的样子。 49. 于于:自由自在的样子。 50. 安尔室家:让你们平安地在家中生活。 51. 无敢或讹:不要随意传播谣言。 52. 讹言不祥:谣言会带来不幸。 53. 往即尔常:回到你们正常的生活中去。 54. 条桑:修剪桑树。 55. 涤场:清理打谷场。 56. 西人稽首:西边的人叩首致敬。 57. 公我父兄:把您当作我们的父亲和兄长。 58. 草木骈骈:草木繁茂。 59. 伐鼓渊渊:击鼓的声音深沉。 60. 祝公万年:祝愿您长寿。 61. 娟娟:姿态美好的样子。 62. 闺闼闲闲:女子在闺房中自由活动。 63. 哇哇:小孩说话的声音。 64. 能言:会说话。 65. 期汝弃捐:希望你们把这些忘记。 66. 禾麻芃芃:庄稼生长茂盛。 67. 仓庾崇崇:仓库高高。 68. 嗟我妇子:感叹我们的妇女和孩子。 69. 乐此岁丰:欢喜这丰收的一年。 70. 天子股肱:皇帝的得力助手。 71. 天子曰归:皇帝命令您回来。 72. 作堂严严:建造一座庄重的厅堂。 73. 有庑有庭:有走廊和庭院。 74. 朝服冠缨:朝见时的礼服和帽子。 75. 无敢逸荒:没有人敢放任自己。 76. 公归京师:您回京述职。 77. 公像在堂:您的画像挂在厅堂里。
去完善
赏析
《张益州画像记》是一篇赞颂张方平治理蜀地的卓越政绩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张方平的赞扬与回忆,展示了他在维护国家安宁和民众福祉上的卓越表现。同时,作者苏洵也在文中表达了对于“治国之道”的独特理解。 文章开篇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蜀地发生动乱,谣言四起,朝廷惊慌失措。此时,天子选定了张方平作为平息动乱的统帅。张方平临危受命,展现出从容不迫的大将风范。随后的一年,张方平通过收编军队、安抚民众,成功维持了蜀地的稳定局势。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声望。 然后,苏洵讲述了一段关于张方平与当地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他说:“张公对我的恩情铭记在心,他的英名将永远流传于史册。我希望为他画像,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和爱戴。”苏洵的话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人们纷纷表示要为张方平立像。 文章结尾部分,苏洵用诗歌的形式概括了张方平的伟绩和他对国家的忠诚。他赞美张方平为国家和百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国家解决了重大问题。全篇以“西人相告,无敢逸荒。公归京师,公像在堂。”收尾,寓意着张方平的贡献将永垂青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益州画像记》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为悼念张益州(即张方平)所作的一篇铭文。这篇作品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1049年-1063年),此时的苏洵正处于文学创作的鼎盛期,他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成为了一代文豪,并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然而,边疆地区的战乱和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仍然存在。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当时的统治者注重选拔贤能的人才,为国家效力。 张益州作为当时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历任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职,他以清廉奉公、勤勉治国著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苏洵眼中,张益州是一位有德之君,他的离世令苏洵深感痛惜。因此,苏洵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对张益州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递出对忠诚、廉洁的政治品质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