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石昌言使北引

标题包含
送石昌言使北引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我还年幼不懂事的时候,昌言已经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了。我记得小时候在父亲身边玩耍,昌言曾给我拿过一些枣子和栗子吃。因为我们两家离得很近,并且还有些亲戚关系,所以彼此都非常熟悉。昌言考科举成功之后,名声一天比一天大。我后来慢慢长大,也开始学习读书,不过没有坚持下来就放弃了。昌言听说我放弃学业后,虽然没有明说,但看得出他挺遗憾的。过了十多年,昌言高中第四名进士,开始在各地做官,我们就失去了联系。我逐渐长大成人,开始反思自己并努力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去京城游学,见到昌言在长安,我们像以前一样亲切交谈。他看了我写的十几篇文章,表示非常赞赏。因为我的学习没有什么老师指导,虽然每天都在写东西,但其实内心很自卑。听了昌言的评价,我才稍微有些自信。如今又过去了十年,我再次来到京城,昌言已经成为朝廷的高级官员,还被任命为天子使者,去万里之外的强悍不屈的胡人朝廷出使。他的队伍有大旗,随从有几百骑,车辆多达一千,离开都城时,气势昂扬。回想起小时候在他父亲身边见过他,谁能想到他能走到这一步呢?所以说,富贵并不值得奇怪,我只是对昌言有着特殊的感慨。男子汉活着如果不能成为将军,能成为使者,通过谈判就能解决问题就已经很满足了。 之前彭任跟从富弼公出使回来,他告诉我:“出了国境,晚上住在驿站里。半夜听到几万骑兵奔驰而过,刀剑摩擦的声音整晚都在耳边回荡,随从们都吓得面色苍白。到了第二天早上,看到路上残留的马迹,还心有余悸。”大部分胡人就是靠这样的方式来威慑中原的。中原人对这种情况不了解,有时候甚至会惊慌失措,这反而会被胡人嘲笑。唉,我们怎么这么不注意思考呢!过去奉春君去见冒顿,把壮士和健马都藏了起来,结果就有了平城之战。如今的匈奴,我是知道他们没本事的。孟子说过:“给达官贵人提建议就要轻视他们。”更何况是对付夷狄之人!这就是我要送给你的话。
去完善
释义
1. 引:宋时用以陈述作者观点的文字,类似于序或跋。这里指苏洵写给石昌言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即为“送石昌言使北引”。 2. 昌言:石昌言,北宋时期文人,曾任外交使者。 3. 日有名:每日都有声誉,意为名声日渐上升。 4. 及第:科举考试中选之意。第四名即“甲科第四名”。 5. 第四人:宋代科举分为三甲,其中第一甲三人,第二甲七十人,第三甲一百人。石昌言为第四等即第二甲第四名。 6. 居相近:住宅相邻。 7. 亲近故:亲戚关系。 8. 甚狎:关系亲密。 9. 学句读、属对、声律:分别指学习断句、对仗、音韵。 10. 摧折复学: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学业。 11. 京师: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12. 见昌言长安:在长安见到石昌言。 13. 游京师:游历京城。 14. 强虏庭:强悍的胡人国家。 15. 两制:北宋前期设立的东、西两制置使,负责中央政府重要事务的处理。 16. 天子:皇帝。 17. 大旆:巨大的旗子。 18. 从骑数百:跟从的骑兵好几百。 19. 送车千乘:用来送别的车辆上千乘。 20. 宿驿亭:住宿在驿站。 21. 介马:披着甲胄的战马。 22. 剑槊相摩:刀剑相互碰撞的声音。 23. 介马数万骑:形容数量庞大的骑兵队伍。 24. 剑槊相摩:刀剑相互碰撞的声音。 25. 马迹:马走过的痕迹。 26. 心掉不自禁:心情激动无法自控。 27. 所以夸耀中国者:用来在中国炫耀武力的事情。 28. 不测:无法预料。 29. 震惧:因恐惧而震惊。 30. 失辞:说话语无伦次。 31. 奉春君:西汉时期的侯应,曾出使匈奴。 32. 冒顿:匈奴单于。 33. 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意指匈奴故意隐藏实力以蒙蔽汉使。 34. 平城之役:公元前200年,匈奴包围汉朝都城长安,后被汉朝军队击败。 35. 孟子曰:这是孟子的观点,意指在面对上位者时应该保持轻视的心态。 36.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带有歧视意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送石昌言使北引》,是一首抒发感慨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回顾自己和石昌言的成长经历,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和祝福。 首先,诗人回忆了与石昌言儿时的亲密相处,以及自己荒废学业后的悔恨和努力。这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学习的珍视,也为下文石昌言的辉煌成就铺垫了基础。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石昌言成年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他们重逢时的喜悦。这里诗人用“日有名”、“守官四方”等词语,形象地展示了石昌言的地位和声誉。同时,诗人还通过描述石昌言对自己的称赞,表达了对自己文学创作的自信。 然后,诗人以彭任的故事为例,揭示了边关战场的危险和紧张气氛。这里诗人使用了“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等生动形象的句子,突出了战场的惨烈和战争的残酷。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彭任的表现和自己对石昌言的期待,表达了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的关切。他认为,在面对敌寇时,应当保持冷静和自信,而不是畏惧退缩。 最后,诗人引用孟子的名言,强调在应对大国和蛮夷时应具备的勇气和智慧。他希望石昌言能够在此次出使中展现中国的风采,捍卫国家的尊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石昌言使北引》是北宋著名文人苏洵在嘉祐年间写给朋友石昌言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1. 诗词的创作时间: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此时正值宋仁宗统治时期,北宋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2. 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苏洵在此时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文人,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然而,由于他的性格耿直,不善交际,因此在官场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尽管如此,他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边境局势,尤其是北方的契丹和西夏问题。 3. 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此时,北宋正面临着严重的边境压力。契丹和西夏不断侵犯北宋边疆,使得北宋朝廷不得不加强边防,派遣使者前往北方邻国进行外交谈判。石昌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任命为使者,前往北方进行外交活动。苏洵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石昌言的出使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祝福和支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