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

标题包含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
丈夫正多念,老大自不安。 居家不能乐,忽忽思中原。 慨然弃乡庐,劫劫道路间。 穷山多虎狼,行路非不难。 昔者倦奔走,闲门事耕田。 蚕谷聊自给,如此已十年。 缅怀当今人,草草无复闲。 坚卧固不起,芒刺实在肩。 布衣与食肉,幸可交口言。 默默不以告,未可遽罪愆。 驱车入京洛,藩镇皆达官。 长安逢傅侯,愿得说肺肝。 贫贱吾老矣,不复苦自叹。 富贵不足爱,浮云过长天。 中怀邈有念,惝怳难自论。 世俗不见信,排斥仅得存。 昨者东入秦,大麦黄满田。 秦民可无饥,为君喜不眠。 禁军几千万,仰此填其咽。 西蕃久不反,老贼非常然。 士饱可以战,吾宁为之先。 傅侯君在西,天子忧东藩。 烽火尚未灭,何策安西边。 傅侯君谓何,明日将东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丈夫心怀忧虑,年岁渐长内心不安。 在家中无法快乐,心念家乡故地。 感慨舍弃家园,时刻在路上奔波。 深山之中多有虎狼,出行路上并非易事。 过去疲于奔走,闲暇时务农耕作。 种桑养蚕以自给自足,已过十个年头。 思念现今世事,众人匆忙无暇休息。 坚定的躺平固守志向,如同芒刺在背。 普通百姓与肉食者,尚可共言天地。 默默无闻不受瞩目,不必急于责问过错。 驾车进入京城,藩镇皆是显贵。 长安巧遇傅侯,倾诉肺腑之言。 贫贱已至老年,不再自怨自艾。 荣华富贵不足为道,如过眼云烟。 内心思绪飘渺,恍恍惚惚难以述说。 世俗之人不相信我,排斥却得以生存。 昨日前往东方秦国,金黄麦田丰收在望。 秦国百姓不再挨饿,为您欢喜难以成眠。 禁军人数众多,依靠庄稼满足口腹之欲。 西部蕃国长久不来朝贡,老家伙行为反常。 士兵吃饱就能战斗,我愿一马当先。 傅侯您在西部,天子担忧东方边陲。 战火尚未熄灭,如何安定西边局势。 傅侯您的意见如何,明日就要东去。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长安:西安的古称,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大城市。 2. 上都漕傅谏议:官职名,此处指作者要拜访的官员傅谏议。 3.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4. 老大:年龄较大的意思。 5.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 6. 慨然:感慨的样子。 7. 忽忽:形容心神不定。 8. 劫劫:匆忙的样子。 9. 穷山:贫困地区的山区。 10. 疲奔走:疲劳地四处奔波。 11. 闲门:清净的生活。 12. 蚕谷:一种农作物。 13. 聊自给:勉强自给自足。 14. 草草:忙碌的样子。 15. 坚卧:坚定地卧床休息。 16. 芒刺:尖锐的刺。 17. 布衣:平民百姓。 18. 食肉:指显贵或富有人家。 19. 交口言:交谈,谈话。 20. 默不作告:沉默不语,不愿告诉别人。 21. 未可遽罪愆:不可以马上责怪过错。 22. 京洛:指当时的首都洛阳。 23. 藩镇:封建时代分封在边疆的地方政权。 24. 长安逢傅侯:在长安遇到傅谏议。 25. 苦自叹:为自己感到苦恼。 26. 浮云:比喻人生的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 27. 茫茫:形容心情恍惚的样子。 28. 世俗不见信:世俗之人不相信我。 29. 排斥仅得存:只被排斥在外而得以生存。 30. 东入秦:向东进入秦国。 31. 大麦黄满田:麦田一片金黄。 32. 禁军:皇帝的直属军队。 33. 西蕃:指西域的少数民族。 34. 老贼:年老的将领。 35. 非常然:不是寻常的人。 36. 饱可以战:士气饱满,可以投入战斗。 37. 吾宁为之先:我愿意带头作战。 38. 天子忧东藩:皇帝担忧东方的藩镇问题。 39. 烽火:指战争。 40. 安西边:安定西部地区的问题。
去完善
赏析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的一首长诗。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叙述以及对傅谏议的期望,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首联“丈夫正多念,老大自不安”,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尽管年岁已大,但仍有许多忧虑和责任压在心头。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诗人离家离乡、跋山涉水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从事农耕的生活状况。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满足,而是心怀忧虑,时刻关注着国家和社会的动态。 在“感慨弃乡庐,劫劫道路间”到“如此已十年”之间,诗人通过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虽然他过着平淡的生活,但他深知这种平静背后隐藏的问题。 接下来的诗句则表达了对傅谏议的期待。诗人希望傅谏议能够理解他的想法,并帮助他实现理想。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贫贱富贵的态度,他认为这些都不值得过分关注,真正重要的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中怀邈有念,惝怳难自论”到“老贼非常然”之间,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他认为国家的军事力量应该得到加强,以应对外敌的侵略。同时,他也对朝廷的政治现状表示了不满,认为有些官员并没有真正为国家着想。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傅谏议的期望,希望他能为解决国家的问题做出贡献。这首诗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和国家现实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6年,正值宋朝中期。 在这一年里,苏洵因家庭原因离开家乡眉州,带着儿子苏轼、苏辙前往京师参加科举考试。途中经过长安(今陕西西安)时,遇到了都漕傅谏议。都漕是宋朝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水路运输事务;谏议则是唐朝以后对谏官的称呼。苏洵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对傅谏议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一路走来的感慨。 在这一时期,宋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繁荣。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文人墨客们开始更加注重诗歌创作的形式和技巧,导致部分诗歌失去了真情实感。苏洵作为一位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文人,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