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
万山临汉江,杰立与岘偶。
杜公破三吴,磊落叔子后。
当年爱山意,无乃求自附。
自比诚不慙,山水亦奇秀。
羊公苟有知,当为颔其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环绕着汉江,英雄豪杰在此地相聚。杜甫击败了三吴之地的人,光明磊落地走在谢安之后。当年热爱山水的情感,或许是在寻求自我认同。自比确实不惭愧,因为山水也如此奇美秀丽。假如羊祜知道这个情景,一定会点头赞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汉江:即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偏西。
2. 岘偶:指山形突出或高起之状。岘是古地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东南。
3. 杜公:这里指的是唐朝诗人杜甫。
4. 三吴:古代的三个吴地,此处具体所指并无确证,但通常认为包括苏州、常州、湖州一带。
5. 磊落:光明正大,襟怀坦白。
6. 叔子:指晋朝的羊祜,字叔子。他是襄阳人,曾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节襄阳。
7. 爱山意:此处暗用苏轼《赤壁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典故,表达钟爱山水的意思。
8. 无乃:表示揣测语气,意思是“恐怕”“或许”。
9. 自附:自己附着于某种品质或特点。这里是说苏洵认为自己可以称得上喜欢山水。
10. 羊公:即羊祜。
11. 颔首:点头表示同意。
去完善
赏析
苏洵的这首诗《万山》以雄伟的山川为背景,寄托了他的深沉感慨。诗人通过对汉江边的“万山”之描绘,赞美了山的险峻壮丽。这山立在江边,如同卓尔不凡的人物,正是为了衬托出杜甫和谢安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苏轼借用杜甫的名句,表达了对他们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两位伟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他还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美好河山的热爱。
结尾部分,苏洵通过假设如果羊祜(晋代名臣)还活着,他会认同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自己的肯定和对自然景色的赞赏。整首诗情感深沉,视野开阔,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万山》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苏洵因政治失意,辞去官职,开始闭门读书,专注于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文学创作。苏轼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作用。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深沉的情感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