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王吏部知徐州

标题包含
送王吏部知徐州
东徐三齐之南邻,夫子岂是三齐人。 辞嚣乞静得此守,走兔入薮鱼投津。 徐州绝胜不须问,请问项籍何去秦。 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锦游戏欲及辰。 霸王事业今已矣,但有太守朱两轮。 还乡据势与古并,岂有汉戟窥城闉。 论安较利乃公胜,行矣正及汴水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东边的徐州三个地区的南方邻居,孔夫子的故乡并非这三齐地区。 告别喧闹寻找宁静得以在此守护,就像兔子进入丛林,鱼儿回到渡口。 徐州的美景无需多问,只需知道项羽是如何打败秦国的。 江山雄伟豪迈相互之间并不逊色,就像衣锦夜行一般想要抓住时光的尾巴。 霸王的事业如今已成过去,只有太守朱两轮仍在。 回到家乡依靠地势和历史并肩,哪里有汉朝的长矛窥探城市的大门。 谈论安定比较利益还是我来胜任,现在正是汴水边风光最好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东徐】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在今山东省。【三齐】指战国时期齐国的三个政权,即齐、济北、胶东三国。【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嚣】喧闹。【乞静】请求清静的地方。【此守】这个州郡的官员。【走兔】奔跑的兔子。【薮】水草茂密的沼泽地。【津】渡口。【徐州】位于今江苏省北部。【绝胜】极其优美的地方。【项籍】项羽的字。【秦】秦国。【雄豪】雄壮豪放。【衣锦】穿戴锦绣的衣服,指富贵显赫。【游戏】游乐。【及辰】及时。【霸王】指项羽。【已矣】已经结束了。【太守】州的行政长官。【朱两轮】指太守的车子。【还乡】回到故乡。【据势】占据地势。【古并】古代的城市。【汉戟】汉代的长矛。【城闉】城墙的曲门。【论安】谈论安定的事务。【较利】比较利益。【乃公胜】是您更为合适。【行矣】将要出发了。【汴水】流经河南省的一条河流。
去完善
赏析
《送王吏部知徐州》是一首描绘王吏部赴任徐州的送别诗。诗人以徐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同时表达了对朋友的祝愿和对霸业不复的感慨。 首先,诗中提到“东徐三齐之南邻”,这里的三齐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三个政权,即西齐、中齐和东齐。而东徐位于三齐以南,暗示了徐州的历史底蕴和地理优势。接着,诗人提到“夫子岂是三齐人”,强调了王吏部的身份并非出身于三齐地区,而是一个有才干、有抱负的人。 接下来,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王吏部的任职环境。“辞嚣乞静得此守”意味着王吏部选择远离喧嚣,寻求安静的生活。这与他所任职的徐州相呼应,因为徐州地处僻静之地,正如“走兔入薮鱼投津”所描述的那样,徐州就像兔子和鱼儿寻找安全的栖息地一样,是一个理想的隐居之所。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询问项籍如何消灭秦朝来引出徐州的重要地位。他提到“徐州绝胜不须问”,强调徐州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无需再作更多的介绍。紧接着,他用“霸王事业今已矣”表达出对项羽事业的惋惜,同时也表明了如今徐州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然而,他依然相信,“有太守朱两轮”,也就是有像王吏部这样的人才,徐州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最后,诗人用“还乡据势与古并”描绘出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表达了徐州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他坚信“岂有汉戟窥城闉”,意思是徐州城固若金汤,不会有敌人侵犯。最后,他以“论安较利乃公胜”赞扬了王吏部的智慧和才能,认为他在徐州的治理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这首诗通过对徐州美景和历史的描绘,以及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挚的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洵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送王吏部知徐州》。这首诗创作于1051年,正值北宋仁宗年间。 在创作此诗时,苏洵刚刚结束了自己的科考生涯,虽然不幸未及第,但在这段时间里,他广泛结交文人墨客,参与了大量的文学交流活动,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关注国家民生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游历考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社会阅历和观察资料。这些人生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作《送王吏部知徐州》这首诗的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相对稳定的繁荣阶段,全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徐州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之一,地处黄河、泗水交汇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既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军事防御的要塞。当时的徐州城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这首诗表达了苏洵对友人王吏部的深厚友谊和关切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苏洵对国家治理和地方民生的关注。他以精炼的诗句描绘了徐州的地域风情和自然风光,寄寓了对友人的期许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堪称北宋时期的名篇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