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辨奸论

标题包含
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想到灾祸竟会达到如此地步呢?否则的话,天下必将遭受他们的祸害,而我则因为提前洞察而获得先见之明的声誉——唉,真是可悲啊!
去完善
释义
竖刁、易牙、开方:春秋时期齐桓公身边的三个奸臣。
去完善
赏析
本文结构严谨、逻辑缜密,作者苏洵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伪善与奸佞的危害。开篇引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自然现象,引申出对人事变化的思考,强调冷静观察的重要性。随后,他借助历史人物王衍和卢杞的例子,指出贤者也可能因主观情感或客观环境的影响而误判。接着,苏洵进一步描绘了一种更为可怕的复合型人物形象——表面上仁义道德,实则阴险狡诈,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最后,他呼吁警惕那些看似超凡脱俗却违背人情的行为,认为这些人一旦掌权,必将酿成巨大灾难。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有力,论证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苏洵深厚的学识修养,还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尤其是结尾处的感慨,既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哀,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政治风云变幻,党争激烈。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目睹当时士林风气败坏、虚伪矫饰之人横行的现状后,愤而写下这篇《辨奸论》。文章作于作者思想成熟期,他以犀利笔锋剖析人性善恶与政治得失,旨在警醒世人识破那些表面仁义道德、实则阴险狡诈的伪君子。文中借王衍、卢杞等历史人物为例,揭示了“大奸似忠”的危害,并指出不合人情常理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祸患。这种洞见既源于他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