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僧去尘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习《易经》十年焚膏继晷,整日作诗令我忧愁满怀。
我并不了解如何追求世俗的爱好,只想将青菜献给各位品尝。
那些善良的人不应该因为我的贫穷而嫌弃我,未来必定有知音欣赏我。
手中拿着竹竿挑着佛经加倍赶路,故乡的山上春天蕨菜已经蔓延生长。
去完善
释义
1. 十年读易费膏火:《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里“读易”指阅读《易经》;“费膏火”意思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整句意为花十年的时间潜心研读《易经》。
2. 不解丹青追世好:“丹青”原意是指绘画艺术,这里借指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解”是不理解、不追求的意思。整句表示不去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
3. 欲将芹芷荐君盘:“芹芷”是一种野菜,这里表示自己的一片心意。整句表达希望把自己对诗书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
4. 拄杖挂经须倍道:“拄杖挂经”比喻出门远行,这里表示离开家乡。“倍道”指加倍赶路,整句意味着为了赶上朋友离去的步伐,要赶紧上路。
5. 故山春蕨已阑干:“故山”是诗人故乡的象征。“春蕨”是一种春天的野菜,“阑干”表示纵横交错的样子。整句意味著故乡的春天已经来临,到处都是野生的蕨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与友人离别情感的诗歌。首先,“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两句,表达了作者自身的勤奋好学和对诗词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忧虑和烦恼。然后,“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两句,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不慕世俗名利的心态,愿意以自己微薄的才华来为友人提供帮助。接下来,“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知音的期待。最后,“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两句,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离别的悲伤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蜀僧去尘》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公元1046年左右。在这一年里,苏洵经历了很多重要的人生事件。他的长子苏轼和次子苏辙分别中了进士和举人,这使他感到非常欣慰。然而,他的家庭生活中却充满了悲伤。他的妻子程氏在这年因病去世,使他在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些人生际遇使得苏洵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也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灵感。
在这个时期,北宋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家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此外,佛教在北宋时期仍然非常流行,许多文人墨客都与僧人有过密切交往。苏洵作为一位文人,对佛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因此与蜀僧去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送蜀僧去尘》这首送别诗,表达了苏洵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他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形容蜀僧去尘的抱负,表达了对他高尚品质的高度赞扬。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苏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体现了苏洵卓越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