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兄字文甫说
洵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曰:嗟夫,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无为我易之?”洵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之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渟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徐逶迤,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缅,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縠,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磅礴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濆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篇文字大意是说:有次我读《易经》,看到《涣卦》里的六四爻辞说:“涣其群元吉。”这词的意思是说,要驱散人群,才能大吉大利。然而我哥哥的名字就叫“涣”,他的字则是“公群”,这不就是说要以分散他人为名,与圣人所希望的行为相反吗?因此我就想给他换个名字。于是我对他说:“能不能帮我改个名字呢?”我哥说:“好啊。”然后我说:“那就把‘文甫’这个名字送给我吧,你觉得怎么样?”接着我就举例了水和风的例子来说明,其实很多东西并非特意去寻求某种形式的美感,而是在不经意间自然形成了美。就像我和哥哥之间,这种自然而然的亲情就是最美的情感。最后作者对哥哥表达了一种敬仰和感激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涣":古书《周易》中的一卦名。
2. "群元吉":出自《周易·涣》卦辞。群,指众人或群体;元,善、吉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离散众人会带来吉祥。
3. "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渟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描述水和风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油然,水流缓慢的样子;渊然,深水静止的样子;渟洄,水流回旋停滞的状态;汪洋,水势浩大的样子;满而上浮,水满溢后浮上水面。
4. "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描述风的形态和运动特点,及它与水的关系。蓬蓬然,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发乎太空,从天空吹来的意思;荡乎无形,形容风无形无影的特点;飘乎远来,形容风来自远方;既往,过去的事;不知其迹之所存,形容风过去后无法找到痕迹。
5. "大泽之陂":大泽,湖泊;陂,池塘、湖泊周围的土地。
6. "纡徐逶迤,蜿蜒沦涟":描述风和水的相互作用的情景。纡徐,曲折缓慢的样子;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道路;蜿蜒,蛇行,比喻曲折前进;沦涟,水波起伏荡漾。
7. "百米若一":百里的景象如同一个整体,形容景色宏大。
8. "浩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描述水流从湖泊流入大海的景象。浩浩乎,形容水流声势浩大;顺流,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动。
9. "靡然而东,沛然而南,漶然而西,矗然而北":描述水流在不同的方向上运动。靡然,顺风倒下的样子;沛然,气势旺盛的样子;漶然,弥漫无边的样子;矗然,高耸直立的样子。
10. "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描述水流的各种动态形象。回者如轮,形容水流漩涡旋转的形象;萦者如带,形容水流环绕的形象;直者如燧,形容水流直泻的形象;奔者如焰,形容水流湍急的形象;跳者如鹭,形容水流跳跃的形象;跃者如鲤,形容水流跃起的形象。
11. "风行水上涣":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意思是风吹过水面,水分散开。这里用来形容风和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美景。
12. "至文":最美的文章,这里用来赞美风和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景观。
13. "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虽然玉非常美丽,但并不能称为文章;同样,"刻缕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论乎自然",虽然雕刻和刺绣都非常精致,但都不能与自然相比。
14. "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世界上没有追求却自然产生美的,只有水和风。
去完善
赏析
《仲兄字文甫说》是一篇诗意盎然、富于哲理的散文诗,主要通过对水与风的描绘,探讨了“文”的生成过程及其特性。全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水与风的互动过程以及产生的景观,第二部分借此现象引申出关于处世哲学的道理。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将水与风拟人化,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示了它们在大泽、沧海等场景中的互动状态。作者强调了它们的随意性、天然性和变化多端的特点,认为这是一种最完美的“文”的状态。他用水的宁静和风的流动比喻圣人的理想,即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在这里,水与风的互动关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文章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处世哲学的话题。作者借用水与风的例子,表明了顺其自然的观念。他倡导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声誉,认为那样会破坏事物本来的自然规律。只有秉持淡泊的态度,才能达到“文”的最高境界。同时,作者强调了“文”的非刻意性,认为真正的“文”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人为强加的装饰。
总结来说,本文通过对水与风的描绘,揭示了“文”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成的原理。同时,它传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处世理念,提倡顺其自然、淡薄名利的价值观。全文诗意浓厚,哲思深奥,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仲兄字文甫说》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这篇作品创作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此时正是北宋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著名文人如苏轼、苏辙等都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在创作《仲兄字文甫说》时,苏洵已年近五十,他经历了早年游学四方、壮年时困顿功名不遂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生活经历和感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期,北宋的社会政治状况相对稳定,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得以崛起。然而,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腐朽现象,如官僚腐败、世风日下等。苏洵通过对仲兄字文甫的劝勉,表达了他对正直、善良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