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权书·强弱

标题包含
权书·强弱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仿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范蠡曰:“凡阵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能够理解并深深喜欢的知识,和需要去理解却暂时还不能完全领会的知识,都可以用来指导战争。所以一个优秀的将领,会利用他暂时不那么理解的战术,来保护和发挥他所擅长的军事策略。 士兵不能都是精锐,战马不能都是优良,兵器也不能都锋利,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接受这些现实并且适应就好。军队有上等、中等和下等之分,这是军队三种不同层次的实力。孙膑曾经说过:“把君王的下等马匹和他的上等马匹进行对换,拿君王的上等马匹和他的中等马匹进行对换,再拿君王的中等马匹和他的下等马匹进行对换。”这虽然是关于战争的理论,但并不是讨论马匹优劣的言论。下等力量如果不足以对抗上等力量,我们其实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放弃使用它了。中等力量如果不足以支持我们的上等力量,或者下等力量不足以辅助我们的中等力量,那我们就无法取得更多的胜利了。我们在得到更多东西的同时也会舍弃一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做好选择。如果他上等的力量得不到中等或下等力量的支援,他能独自保持完好无损吗?所以说:“军队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这就是军队的三种实力。”这三种实力,是为了统一协调三个不同的部分。 管仲曾经说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可以使敌人的优点变成弱点,攻击敌人的优点也可以使敌人的弱点变成优点。”哎呀!如果不攻击敌人的优点而是攻击他们的弱点,那么全世界就都是强大的敌人了。汉高祖的担忧只是项籍而已,虽然如此,他亲自带兵去战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次。随何攻占了九江,韩信攻占了魏国、取代、赵国、齐国,然后汉高祖才起来对付项籍。他没有急忙应对他的主要忧虑,而是在无关紧要的地方徘徊,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孤立项氏。秦国的忧虑在于六国,蜀是最偏远、最小的国家,最早被秦国攻占;楚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最后才被秦国攻占,这并不是因为秦国担心蜀国。诸葛亮一开始就用兵打仗,然后就与魏国对战,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夺取天下,还是夺取一个国家,或者是夺取一场战斗的胜利,道理都是一样的。 范蠡曾经说过:“阵法的基本原则是,设置右边作为防御方,增强左边作为进攻方。”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随国,季梁说:“楚国人让上等人站在左边,君主一定要站在左边,不要和君王正面冲突,要进攻他们的右边,他们的右边没有优秀的人才,一定会失败。如果有一方失败,那么其他人就会逃跑。”一场战斗中,一定有其防守和进攻的两方,应该用我们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劣势。唐太宗说:“我自从开始指挥战斗,就习惯了观察阵型的形势,每次战斗我都会观察敌人的强大之处在他的左边,我也会增强我的左边;如果敌人软弱的部分在右边,我也会使我的右边变弱。让软弱的一方经常面对强大的一方,强大的一方也经常面对软弱的一方。如果敌人进攻我们的弱点,我们追击他们不超过几十几百步。如果我们进攻敌人的弱点,我们经常会在敌人的背后反击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保证胜利。”后来的平庸将领,不能合理运用强弱的策略导致失败,却又说:“我们的军队中有老弱病残的人掺杂在其中,因为没有全部用精锐的士兵,所以我们不能胜利。”他们不知道,老弱病残的士兵,在兵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就无法消耗敌人的精锐部队,同时保护自己的精锐部队,失败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所以聪明的将领会轻易地舍弃我们的弱点,让敌人轻易地使用他们的优点,忽视一些小损失,而专注于大的收获,这其实就是为了最后的胜利。
去完善
释义
1. 善将:善于用兵的将领 2.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 3.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4. 攻坚:进攻敌人的坚固防守 5. 瑕者坚:指敌人的弱点也会变坚强 6. 随何:西汉开国功臣 7. 九江:即九江郡,位于现今中国江西省北部 8.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 9. 魏、取代、赵、齐: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10.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 11. 项籍:即西楚霸王项羽 12. 亡宜:应当灭亡 13. 蜀:古代蜀国,位于现今中国四川省一带 14. 诸葛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15. 魏氏:即曹魏,三国时期北方政权 16. 阵之道:布置战阵的原则 17. 牝牡:比喻军队的前锋和中坚 18. 季梁:春秋时期随国大夫 19. 上左:楚军的上等左翼部队 20. 吾强攻其弱:用自己的优势攻击敌人的劣势 21. 唐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22. 老弱:年老的士兵或体质较弱的士兵 23. 举军精锐:全军都是精兵 24. 智:聪明、明智
去完善
赏析
《权书·强弱》赏析: 苏洵在这篇《权书·强弱》中,通过对比军事策略和战术的运用,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善于领兵的人,应该懂得利用自己的劣势,以突显优势,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作者引用了古时的战争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首先,作者以孙膑的马匹优劣论为例,论述了在战争中应善于调整战术,用劣势对抗敌人的优势,从而赢得胜利。之后,他又引用管仲、汉高帝、随何、韩信等人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这些例子都表明了领导者们在面对强敌时,并不是一味地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巧妙的方法去应对,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阵法的运用。他提到,在阵法中,应该让强者攻打弱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同时,他还批评了那些不懂战略战术的将领,认为他们过于依赖精锐部队,而忽视了老弱士兵的作用。事实上,老弱士兵在战争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他们可以消耗敌人的实力,为精锐部队创造机会。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战争策略和战术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正如作者所言,真正的智者会巧妙地利用自身的劣势,来突显优势,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洵的《权书·强弱》是北宋时期的一篇军事论文,作于公元1059年。这一时期,北宋面临着内外危机,外部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内部则存在着土地兼并、政治腐败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文人学者纷纷建言献策,苏洵就是其中的一员。 苏洵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在早年曾游历四方,求学于各地名师,但科举屡试不第,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48岁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分别考中了进士,使得他晚年得以享有一些荣誉。在这一时期,苏洵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关注国家大事,对军事问题尤为关注,因此写下了《权书·强弱》这篇论文。 在同一时期,北宋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政治上,王安石正在进行着变法运动,试图改革政治制度,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在经济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稀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在军事上,北宋面临着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境战事不断。这些时代背景为苏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够针对当时的军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