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
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
子欲不触,盍索之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尝试解读这篇古文: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
这头小牛被触摸到了,即使被打也不会退缩。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
因为你已经触碰了它,那它把牛角放在哪里呢?
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这是上天的恩赐,你却想放弃我。
恶我所为,盍夺我有。
讨厌我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不拿走属于我的一切呢?
子欲不触,盍索之苙。
如果你不想再碰到我,何不去寻找那个可以庇护你的地方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有触者犊:指触动到他人痛处的牛犊。触,触动;犊,小牛。
2. 再箠不却:再受到击打也不会退缩。箠,鞭打;却,退却。
3. 安所置角:无处安放牛角。指牛犊无法摆脱被触碰的困境。
4. 天实畀我:这是天命赋予我的。畀,给予。
5. 子欲已我:你想使我停止。已,止住。
6. 恶我所为:讨厌我所做的事。恶,讨厌;为,做。
7. 盍夺我有:何不剥夺我的拥有。盍,何不;夺,剥夺。
8. 子欲不触:你想不受触碰。
9. 盍索之苙:何不寻找安全的草舍。
去完善
赏析
苏洵的这首诗《有触者犊》以小牛犊为题材,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了坚守自我、不畏强权的坚韧品质。诗中“有触者犊,再箠不却”一句展现了小牛犊即使被鞭打也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以此暗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子已触,安所置角”则表达了小牛犊受到攻击时,无处安放自己的牛角的无奈心情。然而,小牛犊并没有放弃抵抗,反而坚定地说:“天实畀我,子欲已我。恶我所为,盍夺我有。”诗人通过对小牛犊的描绘,展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即使面临困境,也会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立场。最后,诗人以“子欲不触,盍索之苙”这一句结尾,既表达了自己坚守的信念,又对那些企图改变自己的人发出了警告。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情感浓烈,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有触者犊》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首描绘农事景象的诗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049年左右,正值宋朝仁宗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以科举为主体的文教制度促进了士人阶层的繁荣,同时也使得一些有志文人投身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期,苏洵身处于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他在早年求学时未能如愿考取功名,晚年则致力于文学研究与教育子女,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他作为蜀地士人,生活于战乱频繁的北宋前期,见证了国家政治的腐败与百姓生活的困苦。这种复杂的经历为他带来了深入观察社会现实的能力,以及抒发民生疾苦的渴望。
在《有触者犊》这首诗中,苏洵通过描绘农民耕作的情景,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句中的牛犊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农民的艰辛命运,而作者借此传递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总之,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农业社会中底层百姓的苦难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