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陵云寺

标题包含
游陵云寺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 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萦回一径上险绝,却立下视惊心骸。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 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 余今劫劫何所往,愧尔前人空自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碰到山,山像要崩塌了,古老的佛像在山的角落默默守护着江水,千百艘船从它眼前经过,望着山顶的人们都驻足徘徊。脚下是翻涌的波涛,背后是高耸的山峰。我从前走过这里去往荆州,满脸都是斑驳的青苔。今天再次来到故地已不是旧时的景象,金黄翠绿的光芒闪烁,如同祥光普照。顺着一条小路走到险峻之处,回头往下看让人心惊胆颤。岷江渐行渐远看不见了,沫水的奔腾声如同雷鸣。大禹治水的力量已使山川发生变化,只有那有道德的人才会对此感到悲伤。开山通水的千里之路,让四川和荆州之间的往来如同走在长街上。至今人们仍不敢轻视这条水道,坐在船上仿佛能感受到骨头的冰冷。我现在漂泊不定要去何处,只能对那些为后人开辟道路的前辈们感到惭愧。
去完善
释义
1. 长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约6300千米,流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 2. 触山山欲摧:形容江水拍打山崖的壮观景象。 3. 古佛: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4. 咒水山之隈:在水边山腰的寺庙祈求平安。 5. 千航万舸:众多船只航行。 6. 绝顶:山的最高处。 7. 重涛:波涛翻滚的景象。 8. 乔岳:高山。 9. 崔嵬:形容山势高大。 10. 予昔过此下荆渚:作者以前经过这里来到荆州。 11. 班班:逐渐显露出来的样子。 12. 金翠晃荡祥光开:阳光照耀下的寺庙金光闪闪。 13. 萦回一径上险绝:曲折的小路上山。 14. 却立:后退站立。 15. 蜀江:四川境内的江河。 16. 沫水:今雅砻江。 17. 禹力尽:大禹治水的事迹。 18. 道者:修道之人。 19. 尝闵哀:体验民间的痛苦。 20. 穿梭于荆蜀之间:指长江上游水流迅速。 21. 长街:连接两地的大路。 22. 嫚:轻慢。 23. 蜕骨:脱皮。 24. 空自咍:白白地笑话自己。
去完善
赏析
《游陵云寺》是一首描绘作者游览陵云寺时所见景色的诗篇。诗中,作者以长江、古佛、山巅、重涛、乔岳等元素构建了一幅壮丽的江山图,展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融合之美。 首先,诗人以“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开篇,形象地描述了长江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以及古佛在山水之间的神秘存在。这一句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又传达了宗教的神秘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着,诗人通过“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进一步描绘了江水滔滔、船只络绎不绝的场景。诗人以“膝前过”和“仰视绝顶皆徘徊”来形容船只在江面上穿梭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水流之急和船只之多。 紧接着,诗人又以“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表达了自己身处山巅,脚踏波涛的感受。这里的“重涛怒汹涌”和“背负乔岳高崔嵬”分别描绘了江水的激荡和山峰的高耸,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 随后,诗人以“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回忆了过去游览此地时的情景。那时的陵云寺布满青苔,显得有些破旧。而如今的陵云寺则是金碧辉煌,焕发出吉祥的光彩。这一对比表达了世事变迁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以“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描绘了蜀江渐渐消失在视野中,沫水波涛汹涌的场景。这一句不仅展示了江河交汇的壮观景色,还传达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最后,诗人以“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表达了对大禹治水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陵云寺》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苏洵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48年至1054年间,这是苏洵晚年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苏洵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一度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学问,并与儿子苏轼、苏辙共同研习文学。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苏洵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在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的创作。苏洵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深深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变迁。 《游陵云寺》这首诗描绘了苏洵在游览陵云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寺庙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苏洵作为一名文人墨客的才情和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