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木枥观
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
链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
藓上搘棺石,云生昼影莚。
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得知精阳神令之时,正是我修仙之际。修炼形体之初,如同仙鹤翱翔;蜕变本质之际,恍若蝉蜕新生。山石支撑着长满苔藓的古墓,云雾在白日里蔓延。站在船上望向山巅,只见苍松翠柏巍然屹立。
去完善
释义
1. 过:经过。2. 木枥观:古地名。3. 闻道:听闻道理或知识。4. 精阳:汉代县名。5. 令:官职名。6. 学仙:学习成仙的道术。7. 链形:修炼形体。8. 鹤:鸟名,象征着高洁。9. 蜕质:指脱去凡骨成为仙人。10. 竟:最终。11. 藓:苔藓。12. 搘棺石:支撑棺材的石块。13. 云生昼影莚:白天天空中云的影子随着风的吹拂而连绵不断。14. 舟中:船中。15. 山:山脉。16. 柏:柏树。17. 森然:繁茂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过木枥观》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木枥观”时的所见所感。首先,诗人提到了一位名叫精阳令的仙人,他在这里修行成仙。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描述了仙人的修炼过程和成果。他用鹤来形容仙人初期的形态,用蝉来比喻仙人最终的蜕变。这种形象生动的描绘,使我们对仙人的修炼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在描绘完仙人的修炼之后,诗人转而描绘了周围的环境。他看到藓上的支棺石,以及白天时在云上投下的影子。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观察入微的能力,还传达出一种幽静、超脱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最后,诗人以一个俯瞰的角度,描绘了远处的山景。只见山顶郁郁葱葱,柏树森然,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雄伟壮丽的气息。这首诗通过对仙人的描绘以及对环境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修仙之道和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超脱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木枥观》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这首诗描绘了木枥观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洵正身处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在早年因科举失利而放弃功名,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教育子女。然而,随着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成名,苏洵也重新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庆历五年(1045年),他应召入京,开始了宦途生涯。然而,由于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很快便得罪了权贵,被迫离京,再次回到家乡。正是在这种人生际遇之下,苏洵创作了《过木枥观》。
在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中期正处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使得政治黑暗,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苏洵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世事的无常,通过对木枥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