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子立见寄
舟行道里日夜殊,佳士恨不久与俱。
峡山行尽见平楚,舍舡登岸身无虞。
念君治所自有处,不复放纵如吾徒。
忆昨相见巴子国,谒我江上颜何娱。
求文得卷读不已,有似骏马行且且。
自言好学老未厌,方册几许鲁作鱼。
古书今文遍天下,架上未有耿不愉。
示我近所集,漫如游通衢。
通衢众所入,癃残诡怪杂沓不辨可叹吁。
文人大约可数者,不过皆在众所誉。
此外何足爱,刓破无四隅。
况予固鲁钝,老苍处群雏。
入赵抱五弦,客齐不吹竽。
山林自窜久不出,回视众俊惊锟铻。
岂意误见取,骐骥参羸驽。
将观驰骋鬭雄健,无乃独不堪长途。
凄风腊月客荆楚,千里适魏劳奔趋。
将行纷乱苦无思,强说鄙意慙区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船只行在路上日夜兼程,渴望与你共处美好时光。
穿越峡谷和山川,登上陆地上已经没有危险。
想到你所在的地方安定祥和,不像我这般放荡不羁。
回忆起我们在巴蜀之地相遇,你在江边欢迎我的喜悦之情。
向我请教得到的文章不断阅读,就像一匹好马稳步前行。
你说自己热爱学习永不满足,书架上的书籍多得如同浩瀚海洋。
古籍和现代文章遍布世界,架子上尚未阅读的书让人愉悦。
展示给我近期的作品,如同漫步在宽阔的道路。
这道路上有形形色色的人,鱼龙混杂无法分辨让人感叹。
文人墨客的数量众多,其中大多数人都受到了大众的好评。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喜爱,破碎的四角没有更多的价值。
更何况我本就愚钝,如同老年人混在年轻人中。
我在赵国弹奏五弦琴,在齐国不愿吹奏竽。
长久以来我在山林间生活不愿出门,回头看到众多的俊杰让我感到震惊。
没想到他们会欣赏我这样的角色,把骐骥与驽马混为一谈。
期待观看他们如何竞争表现英勇,而我可能无法承受这样漫长的旅程。
在这寒冷的冬天我身处楚地,千里跋涉前往魏国寻求发展。
即将离开的我思绪纷乱难以平静,勉强说出自己的感受感觉惭愧。
去完善
释义
1. 舟行:乘船出行。道里:路程。日夜殊:指舟行速度很快,仿佛昼夜兼程。
2. 佳士:优秀的人才。久与俱:即长久相伴之意。
3. 峡山:三峡,这里可能指的是夔门附近的三峡,位于长江上游。行尽:走过尽头,这里是说船只驶出三峡。平楚:平野,平地上的树木。舍舡登岸:下船上岸。身无虞:身体没有遇到危险。
4. 念君:想念您。治所: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此处可能指张先生所在的办公地点。自有处:有自己的位置或职务。不复放纵:不再像我们这样随意闲散。
5. 忆昨:回忆过去。巴子国:古代的巴子国,即如今的重庆一带。江上:江边。颜何娱:脸上挂着什么表情。
6. 求文:向人请教文章。得卷:得到一篇文章。读不已:读了又读。骏马行且且:行走的马匹,这里形容文章的风格。
7. 老未厌:年纪大却还没有满足。方册:书籍。几许:多少。鲁作鱼:将鲁国写的字比作鱼,这里可能是指孔子的故乡,即今天的山东地区,以此夸赞对方的书法造诣。
8. 古书:古代的经典书籍。今文:现代的文章。遍天下:遍布全国各地。架上:书架。未有:还没有找到。耿不愉:心里一直不舒服。
9. 示我:展示给我看。近所集:最近的作品。漫如游通衢:随意地如同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
10. 通衢:大道。众人入:众人都可以进入。癃残:年老体弱的人。诡怪:奇怪的事物。杂沓:杂乱。不辨:分辨不清。可叹吁:值得感叹。
11. 文人:文人墨客。大约可数者:大概可以计算的人数。众人誉:众人的赞誉。
12. 此外:除此之外。何足爱:不值得喜欢。刓破:破坏。无四隅:指没有固定的边边角角。
13. 固:确实。鲁钝:愚笨,迟钝。老苍:老年。处群雏:与年轻人相处。
14. 入赵抱五弦:进入赵国弹奏五弦琴。这里的“五弦”借代音乐,意味着张先生喜爱音乐。客齐不吹竽:做客齐国的时候不会吹竽。这句和上句都是在夸张先生的才能。
15. 山林:隐逸之地。自窜:自己躲藏。久不出:很久不出现在公众视野。回视:回头看。众俊:众多优秀的人才。惊锟铻:对人才感到惊讶。
16. 岂意:没想到。误见取:错误地被选取。骐骥:千里马。参:参与。羸驽:瘦弱的马。
17. 将观:准备观看。驰骋:骑马奔跑。雄健:雄壮矫健。无乃:恐怕是。独不堪长途:独自无法承受长时间的考验。
18. 凄风:寒冷的风。腊月:农历十二月。客荆楚:旅居湖北一带。
19. 千里:遥远的距离。适魏:前往魏国。劳奔趋:辛苦地奔走。
20. 将行:将要出发。纷乱:纷繁复杂。苦无思:痛苦到无法思考。强说:勉强说出。鄙意:浅薄的看法。区区:谦虚的自称。
去完善
赏析
苏洵的这首诗《答张子立见寄》写于其与朋友张梦得(字子立)的交往过程中。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学识的向往。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暗示了他在文学成就上的自信。在这首诗中,苏洵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诗歌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答张子立见寄》是宋代著名文人苏洵所作。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97年,正值宋朝建国初年,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文学创作,抒发情怀,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在这个特殊时期,苏洵生活并不顺利。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养家糊口,他曾一度放弃学业,从事商业活动。直到中年,他才重新回到学术界,开始潜心研究学问,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洵刚刚结识了张方平(字子立),两人志同道合,相谈甚欢。张方平给苏洵寄去了一首诗,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苏洵在收到诗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答张子立见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