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
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
白马渡浐水,红旌照蜀山。
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
平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
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家境贫寒,愧对妻儿;富贵显达,光宗耀祖。
未曾拜见李夫子,如今春风得意回故乡。
白马横渡浐水,红旗映照蜀山。
归来还未解下官服,故人故交已经满座。
一生放浪江湖,哪个是那哀伤的公子王孙?
英勇豪杰不必顾虑,千金报答一饭之恩。
去完善
释义
1. 李才元:即李沆,字君实,北宋学者、政治家,任翰林学士,官至户部侍郎。
2. 学士:古代对文学、学问渊博者的尊称。
3. 知邛州:邛州,今四川邛崃市一带;知,主持、管理。
4. 贫贱羞妻子:指家境贫寒时难以支撑家庭生活,令家人受委屈。
5. 富贵乐乡关:指人富贵后荣归故里,为家乡带来荣光。
6. 李夫子:这里指李沆。
7. 得意:非常满意、欢喜的状态。
8. 白马渡浐水:意指前往邛州的旅途中,渡过浐水。浐水,位于陕西省中部。
9. 红旌照蜀山:指队伍前导的红旗映照在蜀地的山川上。
10. 解带:解开衣带,表示休息。
11. 故旧已满门:形容故交好友纷纷登门拜访。
12. 浪游:无目的漫游。
13. 哀王孙: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活。
14. 壮士勿龌龊:激励有才能的人不要自暴自弃。
15. 千金报一飧:用成语“一饭千金”表达,意指回报别人点滴之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才元学士即将赴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市)的关切之情。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友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以贫富、得失为线索,强调珍惜当下、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第二部分则通过对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
“贫贱羞妻子,富贵乐乡关。”这两句揭示了人们在不同境遇下的心态差异,贫穷时感到羞愧,富裕时则欢喜雀跃。这里既有自嘲,也有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友人的关爱。
“不见李夫子,得意今西还。”这句话表明,虽然李才元学士在外漂泊多年,但他一直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如今,他将要回到家乡,这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
“白马渡浐水,红旌照蜀山。”这里的“白马”和“红旌”都是象征着朝廷派遣官员的标志,暗示着李才元学士此次上任是带着皇帝的信任和使命去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意和期待。
“归来未解带,故旧已满门。”这句描绘了李才元学士回乡后的情景:还未脱下官服,故乡的亲朋好友已经纷纷前来拜访祝贺。这表现了家乡人对他的敬重和期待。
“平生浪游处,何者哀王孙。”这两句提醒李才元学士在平日的交往中,要关心那些身世悲凉的王孙公子,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壮士勿龌龊,千金报一飧。”这是诗人对友人的忠告和鼓励:做人要光明磊落,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气馁;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富有哲理的教诲,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爱、期待和尊重。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道路的清醒认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苏洵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9年,正值北宋仁宗嘉祐四年。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苏洵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屡次尝试进入官场但都未能如愿。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终于在这一年里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在这个时代,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兴起。许多文人学者都以建功立业为理想,而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苏洵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直到晚年才被任命为官员。
这首诗是苏洵送给朋友李才元的送别诗,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诗中,苏洵通过对李才元的勉励和祝福,表达了他对自己仕途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体现了苏洵作为一名士人儒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