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二任五言二十韵

标题包含
答二任五言二十韵
鲁人贱夫子,呼丘指东家。 当时虽未遇,弟子已如麻。 奈何乡闾人,曾不为叹嗟。 区区吴越间,问骨不惮遐。 习见反不怪,海人等龙虾。 嗟我何足道,穷居出无车。 昨者入京洛,文章被人夸。 故旧未肯信,闻之笑呀呀。 独有两任子,知我有足嘉。 远游苦相念,长篇寄芬葩。 我道亦未尔,子得无增加?贫穷已衰老,短发垂髿々。 重禄无意取,思治山中畬。 往岁栽苦竹,细密如蒹葭。 庭前三小山,本为水中楂。 当前鉴方池,寒泉照谽岈。 玩此可竟日,胡为踏朝衙?何当子来会,酒食相邀遮?愿为久相敬,终始无疵瑕。 闲居呼无事,数来饮流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鲁国的人看不起孔夫子,把孔子指向了东边的那户人家。 虽然当时孔子并未受到赏识,但他的弟子已经遍布各地。 可惜那些乡里的人,不曾为他感叹惋惜。 在小小的吴越之地,寻找他的遗骨不怕路途遥远。 熟悉他反而觉得没什么奇怪的,就像海边的人们看待龙虾一样平常。 感叹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车马。 前几天去了京城洛阳,我的文章被人们赞美。 但是旧日的相识都不相信,听到后只会嘲笑。 只有两个好朋友,知道我的才华值得赞美。 远在他乡的你们常常挂念我,写来长篇的书信如同花朵般美丽。 我觉得自己的见解也并非那么高深,你的理解有无增加呢?我已经贫穷苍老了,头发稀疏下垂。 对于高官厚禄并无兴趣,只想在山中治理好农田。 去年种下了苦竹,它们的叶子细密如同芦苇。 庭院前的三座小山,原本是从水中的山楂演变而来的。 门前有池塘可以照见倒影,寒冷的泉水映照着山谷。 在这里我可以整天游玩,为什么要去朝廷上呢?什么时候你能来这里相聚,我们设宴邀请彼此?我愿意与你长久地互相尊重,始终没有任何瑕疵。 闲暇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我们常常一起畅饮畅谈。
去完善
释义
1. 鲁人贱夫子,呼丘指东家:这句诗借用孔子在鲁国被冷落的典故,通过鲁人对孔子的态度反映二任对作者的误解。其中,“鲁人”指鲁国人,这里特指对孔子的冷嘲热讽之人;“贱夫子”意指看轻夫子即孔子;“呼丘指东家”是指孔子时期的状况,用以描述孔子当时的处境。 2. 当时虽未遇,弟子已如麻:这句是说孔子尽管在世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但身后影响深远,收徒众多。 3. 奈何乡闾人,曾不为叹嗟:这句是对无知者的批评,表示不理解二任为何未能认识到自己的才华。 4. 区区吴越间,问骨不惮遐:这句说尽管所在之地是小地方,但也值得追寻古人的足迹。 5. 习见反不怪,海人等龙虾:这句是作者自嘲,表示人们对常见的现象反而视而不见,认为作者的行为如同海边人看待龙虾一样正常。 6. 嗟我何足道,穷居出无车:这句是作者的自我谦虚,表示自身微不足道,生活贫困,出门无车代步。 7. 昨者入京洛,文章被人夸:这句描述了作者的文章在京城受到赞誉的情况。 8. 故旧未肯信,闻之笑呀呀:这句是说身边的朋友不相信他的文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听到传闻只觉得可笑。 9. 独有两任子,知我有足嘉:这句是作者感慨有两位朋友理解并欣赏他。 10. 远游苦相念,长篇寄芬葩:这句表达了作者和两位朋友的深情厚谊,虽然相隔遥远,但思念之情难以忘怀,于是写成长篇诗歌寄予对方。 11. 我道亦未尔,子得无增加:这句是说作者的观点并没有改变,只是更深入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12. 贫穷已衰老,短发垂髿々:这句描述了作者自身的贫困与衰老状态。 13. 重禄无意取,思治山中畬:这句表明作者并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向往在山林中过上宁静的生活。 14. 往岁栽苦竹,细密如蒹葭:这句描述了作者在过去种植的苦竹长势良好,如同蒹葭一样繁茂。 15. 庭前三小山,本为水中楂:这句是描述庭院前的三座小山,原本是在水中的岛屿。 16. 当前鉴方池,寒泉照谽岈:这句描述了庭院前一方池塘清澈如镜,映照着周围的山景。 17. 玩此可竟日,胡为踏朝衙:这句表达了作者愿意整天流连于此美景,不愿意去朝堂做事的心情。 18. 何当子来会,酒食相邀遮:这句表达期待两位朋友能来相聚,共享美食佳酿。 19. 愿为久相敬,终始无疵瑕:这句表达了作者希望与这两位朋友长久保持相互尊敬的关系,始终如一,无瑕疵。 20. 闲居呼无事,数来饮流霞:这句表达了作者隐居生活悠闲自在,时常邀请友人共饮美酒,共度美好时光。
去完善
赏析
《答二任五言二十韵》是苏洵写给两位朋友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苏洵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感激之情。这首诗的主题是友谊和认同感,以及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先,苏洵通过比喻自己为孔子,表达了他的才华和学识。他提到自己的作品虽然没有得到家乡的认可,但却在其他地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使得他对家乡人的无知表示了遗憾。 接下来,苏洵描述了自己在京城的生活。他提到自己的文章得到了他人的赞誉,但故交却对此表示怀疑。这使得他对故交的误解感到无奈。然而,有两个朋友(二任子)理解并欣赏他的才华。这两个人对他的友情和支持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诗的后半部分,苏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一起饮酒作诗。他还表示自己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再追求世俗的成功。 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苏洵对生活、友情和文学的热爱。他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高超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二任五言二十韵》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040年至1050年之间,即苏洵在四川地区生活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苏洵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包括丧父、家庭贫困、科举落第等。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仁宗在位期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然而,科举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往往因各种原因无法通过科举取得功名。这导致了社会上对于科举制度的批评和反思。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洵选择了放弃科举之路,转向文学创作。他将自己的才学和见识倾注于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答二任五言二十韵》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苏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孤独、彷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