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田待制

标题包含
上田待制
日落长安道,大野渺荒荒。 吁嗟秦皇帝,安得不富强。 山大地脉厚,小民十尺长。 耕田破万顷,一稔粟柱梁。 少年事游侠,皆可荷弩枪。 勇力不自骄,颇能啖干粮。 天意此有谓,故使连西羌。 古人遭边患,累累斗两刚。 方今正似此,猛士强如狼。 跨马负弓矢,走不择涧冈。 脱甲森不顾,袒裼搏敌场。 嗟彼谁治此,踧踧不敢当。 当之负重责,无成不朝王。 田侯本儒生,武略今洸洸。 右手握麈尾,指挥据胡床。 郡国远浩浩,边鄙有积仓。 秦境古何在,秦人多战伤。 此事久不报,此时将何偿。 得此报天子,为侯歌之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映照长安道,旷野无边莽苍苍。 叹息秦始皇大帝,如何不使国家繁荣昌盛? 山川壮丽地脉丰厚,百姓身长壮硕。 耕耘万顷良田,丰收的金黄色稻米堆满粮仓。 年轻人们喜好行侠仗义,人人都是神射手。 英勇威武但不自夸,还能吃苦耐劳。 天命仿佛有所安排,因此让他们去对抗西部的羌族。 古代边疆战争频繁,战士们奋勇抗击敌人。 如今正是如此,勇士们勇猛如狼。 他们跨上战马背起弓箭,毫不犹豫穿越山谷山峰。 脱去战甲无所畏惧,光着膀子在战场上拼杀。 感叹谁有能力治理这样的国家,内心惶恐不敢担当。 敢于担当重任的人,没有成功就不能面见君王。 田侯原本是个读书人,现在却是英武双全。 他右手握着一把扇子,坐在胡床上发号施令。 遥远的州郡国家在他的统领下秩序井然,边疆地区囤积粮草。 看那古代秦国疆域何在,秦人多为战事所伤。 这事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解决,我们的补偿何时才能实现。 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天子,我为田侯谱写赞美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日落长安道":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是唐朝的都城,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2. "大野渺荒荒":大野,这里指陕西关中平原。渺荒荒,形容广阔无边的原野。 3. "吁嗟秦皇帝":吁嗟,感叹词。秦皇帝,指秦始皇。 4. "山大地脉厚,小民十尺长":地脉,土地的命运或命运。 5. "一稔粟柱梁":稔,谷物成熟。粟,小米。柱梁,房屋的支撑结构。 6. "少年事游侠":事,从事。游侠,古代称那些好打抱不平,为人民办好事的人。 7. "皆可荷弩枪":荷,扛。弩,古代的一种兵器。 8. "勇力不自骄":自骄,自负,骄傲。 9. "颇能啖干粮":颇,稍微。干粮,便于携带和储存的食物。 10. "天意此有谓":谓,意义。 11. "故使连西羌":西羌,古代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羌族。 12. "古人遭边患":遭,遇到。边患,边境的祸患。 13. "累累斗两刚":累累,接连不断。斗,战斗。两刚,两个强者。 14. "猛士强如狼":猛士,勇敢的人。 15. "跨马负弓矢":跨马,骑在马上。负,背负。弓矢,弓箭。 16. "脱甲森不顾":脱甲,脱下盔甲。森,森严。 17. "袒裼搏敌场":袒裼,脱去上衣,露出身体。搏,搏斗。 18. "嗟彼谁治此":嗟,叹词。治,治理。 19. "踧踧不敢当":踧踧,恭敬的样子。当,担当。 20. "当之负重责":之,代词,这里指田侯。 21. "武略今洸洸":武略,军事策略。洸洸,威风凛凛的样子。 22. "郡国远浩浩":郡国,地方行政单位。远浩浩,遥远辽阔。 23. "边鄙有积仓":边鄙,边境地区。积仓,储存粮食的地方。 24. "秦境古何在":秦境,秦国的疆域。 25. "秦人多战伤":秦人,秦国的人民。
去完善
赏析
《上田待制》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首描绘边疆战争、感叹国家局势的诗篇。在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军事才能的深思熟虑。同时,也揭示了秦朝兴盛的原因及当时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田侯(即田待制)英勇善战的赞美。 首联“日落长安道,大野渺荒荒”,渲染了战场环境的壮丽景象,暗示出战争的紧张氛围。紧接着的“吁嗟秦皇帝,安得不富强”,表达了对秦朝的强大与富饶的敬仰,并以疑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何秦朝如此强大? 颔联“山大地脉厚,小民十尺长”,以山脉和百姓的形象,形象地展示了国家的地理优势和人民的力量。“耕田破万顷,一稔粟柱梁”则是对农业生产力的歌颂,展现出国家的繁荣昌盛。 接下来的“少年事游侠,皆可荷弩枪。勇力不自骄,颇能啖干粮。天意此有谓,故使连西羌。古人遭边患,累累斗两刚。方今正似此,猛士强如狼。跨马负弓矢,走不择涧冈。脱甲森不顾,袒裼搏敌场。”这一部分主要描述了边疆战士英勇战斗的情景,突出了他们的勇敢和力量,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接下来,“嗟彼谁治此,踧踖不敢当。当之负重责,无成不朝王。田侯本儒生,武略今洸洸。右手握麈尾,指挥据胡床。郡国远浩浩,边鄙有积仓。秦境古何在,秦人多战伤。此事久不报,此时将何偿。得此报天子,为侯歌之章。”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田侯的赞颂和期望。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战争的现实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和军事战略的独到见解,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未来的担忧与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田待制》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048年。这首诗歌颂了田待制的忠诚和才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洵正值壮年,他因仕途不顺而回到家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在此期间,他投身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和诗歌,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在这时期相继出生,这对他来说是一大欣慰。 当时,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内政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在外患方面,西夏时常侵扰边境,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压力。作为一位关心国事的文人,苏洵深感忧虑,因此在《上田待制》一诗中,他以田待制为榜样,表达了希望为国家尽忠尽职的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