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权书·项籍

标题包含
权书·项籍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钜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吾曾评说项羽具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但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曹操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但缺乏度量;刘备有足够的度量,但又缺乏夺取天下的才能。因此这三个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没能取得成功。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夺取天下,需要有舍弃的决心,和忍受委屈的能力。因此,有些土地可以不去占领,有些城市可以不攻,有些胜利可以不追求,有些失败可以不回避。要有欢喜来临时不喜形于色,离去时不怒气冲冲的态度,让天下之事顺其自然,再慢慢地谋划应对之策,这样才能够成功。 唉,项羽有百战百胜的能力,却死在垓下,这没有什么好惊讶的。我看他在巨鹿之战时,发现他目光短浅,度量不够,我常常奇怪他怎么那么晚才死在垓下。当项羽渡过黄河的时候,刘邦开始整顿军队进攻关中,如果项羽在这个时候迅速率军直扑秦国,趁着对方的势头而利用它,就可以占据咸阳,控制整个天下。可惜他没有这样做,反而与秦国的将领争一时之短长,既然已经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却又在河南、新安一带徘徊,直到抵达函谷关时,刘邦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国的人民已经安心接纳刘邦并仇恨项羽,这样一来,项羽的形势就失去了主动性,只能被动的接受。所以,尽管项羽把刘邦驱赶到汉中,但最终仍然建都彭城,让刘邦得以回军平定三秦,如此一来,天下的局势就变成了有利于汉朝而不利于楚国。虽然楚国百战百胜,但对大局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导致项羽在垓下丧命的原因,其实早在巨鹿之战时就已埋下伏笔。 有人可能会问:“项羽是否能进入秦国?”我的回答是:“当项梁去世后,章邯觉得楚国不再值得担忧,于是他把军队转向赵国进行攻击,显示出轻视楚国的心理,而他手下的精锐部队都在巨鹿之战中消耗殆尽了。项羽如果真的能率领一支视死如归的队伍,打击他们轻敌并且力量薄弱的敌军,那进入秦国并不难。更何况,已经灭亡的秦朝的守关将士,与刘邦防守关时的能力相比,高下立判。刘邦攻打关时,与项羽攻打的水平,我们也可以看出谁更高明。由秦国自身防守而被刘邦攻破,再由刘邦防守时被项羽攻破,那么灭亡的秦朝防守,项羽难道就不能攻破吗?” 又有人说:“就算项羽能够进入秦国,那要如何救赵国呢?”我的回答是:“老虎正在捕捉鹿,熊却占据了它的洞穴,准备捕食它的幼崽,老虎怎么能不放下鹿而返回呢?返回的话,必然会被熊击败。这就是兵法所说的‘攻击对方的必救之处’。假设项羽进入关中,王离、涉间必然会放弃赵国来拯救他们自己。项羽只要在关口迎击他们,赵国和其他诸侯救援的力量从十多座营垒跟踪在后,把他们一网打尽是必然的结果。这样的话,项羽就能一举解除赵国的围困,而在秦国获得胜利。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前去救援。田忌带领军队快速前往大梁,从而保存了赵国并击败了魏国。那个叫宋义的号称懂得兵法的人,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安阳按兵不动,说什么‘等秦国自己烂掉’。我担心秦国还没有烂掉,刘邦就已经先占据了关口。项羽和宋义都错失了机会。 所以,古代想要取得天下的人,通常都会先考虑如何坚守自己的地盘。像诸葛亮放弃荆州选择西蜀,我就知道他已经无法成功了。而且他根本没有见识过真正的险阻,他认为只要守住剑门关就不会灭亡。我曾经观察过蜀地的险阻,他们的防守无法出去,出去也无法持续,只能小心翼翼地保全自己,尚且难以自给自足,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制约中原地区呢?至于那些秦汉时期的旧都城,土地肥沃,拥有大河高山,确实可以控制天下,又怎么会有人认为只有像剑门关那样令人无法立足的地方才算得上是险要之地呢? 现在的富人,一定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市居住,让自己的财富散布到全国,然后再去收取全天下人的利益。而有的小人物,得到一点钱,就藏在柜子里,紧锁门户守护着。唉,这种做法只是寻求不失去而已,并不是真正追求富裕。如果来了大盗,还是会抢劫而去,又怎么能保证财物真的不会丢失呢?
去完善
释义
1. 取天下之才:取得天下的才干。这里的“才”指的是文治武功的能力。 2. 无取天下之虑:没有考虑如何夺取天下。这里的“虑”指的是深谋远虑,指统一天下的战略规划和策略选择。 3. 取天下之量:具有获取天下的气度。这里的“量”是指心胸、气量,具体表现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式。 4. 地有所不取:有些地方可以选择不占领。 5. 城有所不攻:有些城市可以选择不攻打。 6. 胜有所不就:有些胜利可以选择不追求。 7. 败有所不避:有些失败可以选择不回避。 8. 济:成功,成就。 9. 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造成垓下之死的根源,其实是巨鹿之战的失误。“兆”表示起因,“垓下之死”指项羽最终战败身亡。 10. 入秦:攻入秦国。 11. 救赵:援救赵国。 12. 巨鹿:位于现今中国河北省平乡县。 13. 虎:比喻秦国。 14. 罴:熊的一种,比喻赵国。 15. 鹿:喻指攻占咸阳的机会。 16. 安阳:古邑名,位于现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 17. 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诸葛亮放弃了荆州地区而选择了西蜀作为根据地。 18. 剑门:位于现今中国四川省广元市,古代蜀国的军事要塞。 19. 洪河大山:指的是黄河和秦岭山脉,这里用来形容陕西地区的地势险要。 20. 四通五达:交通发达便利的意思。 21. 五金:即黄金。 22. 椟:箱子。 23. 大盗:强盗。
去完善
赏析
《权书·项籍》赏析: 本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项羽、曹操和刘备三人的优缺点,揭示了取得天下的要素及策略。首先提出取得天下需具备才能、考虑和规划的度量。文章重点剖析了项羽的性格弱点,导致他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通过对项羽巨鹿之战的分析,反思了他未能抓住时机占据咸阳、制约天下的原因。同时举例论证了项羽如果在攻打秦国时把握战机,或许局势会有很大转变。然而他过于自信,轻视敌军,犹豫不决,最终酿成垓下之败。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深谋远虑和全局观念,虽然具有夺取天下的才华,却难以成就大业。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战国时期田忌等将领的战术策略,强调了抓住敌人要害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出,那些以为仅凭地利便可稳操胜券的人,其实并不能真正实现国家兴盛。作者主张应选择一个便于发展经济和对外扩张的地方作为国都,以便真正掌控天下大势。 总之,本篇论述了善于把握时机、全局筹划以及对地利的深刻理解是获取成功的关键所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权书·项籍》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056年之间,即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苏洵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中,这使得他能够专注于文学创作和研究。 在诗中,苏洵通过对项羽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英雄和勇气的赞美。他描绘了项羽的英勇善战、勇猛无畏以及他对战争的热爱。这种描绘反映了苏洵对那个时代勇士的敬仰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洵正处于北宋中叶,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个时代也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洵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对战争的忧虑。他希望人们能够从项羽的故事中汲取教训,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