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心术

标题包含
心术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凭借外在态势来巩固自身。能够利用这种态势,就能拥有充足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袒裼:赤膊;乌获:古代大力士;冠胄衣甲:穿戴盔甲。
去完善
赏析
《心术》是一篇关于军事哲学的经典文章,它从将领修养、士兵管理、战略战术等多个层面展开论述。全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简练有力,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文章开篇强调“治心”的重要性,认为将领必须具备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这是统领全局的基础。接着,作者提出“兵上义”的核心理念,指出战争必须符合道义,否则即使一时获利,也会埋下隐患。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战争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 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备战、临战、战后各阶段的具体策略,如“养财”、“养力”、“养气”、“养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尤其是“养心”部分,作者强调士兵需保留一定的愤怒和欲望,这不仅是一种心理调控方法,也是激发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此外,文中还探讨了将领与士兵的关系,主张将领要兼具智慧与威严,而士兵则应保持单纯忠诚。这种领导哲学虽然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只有纪律严明、目标明确的团队,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最后,文章通过对敌我双方优劣势的分析,提出了灵活运用长短之术的策略,并总结出“以形固”的关键原则。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延伸至生活中的各种竞争场合。 总体而言,《心术》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政治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外有辽、西夏等强敌环伺,内有冗兵冗官之患。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虽仕途坎坷,却以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智慧写下《心术》。这篇文章创作于他潜心研究治国安邦之道的壮年时期,正是他历经科举失利后转向古文写作与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阐述战争中的心理战术与将领修养,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强调“治心”乃将帅制胜之根本。其文字凝练而富有哲理,体现了儒家义利观与兵家权谋相结合的思想深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