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标题包含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敬的先生:我身处贫寒之地,常常暗自感叹。我认为天下之人,并非都是贤良之人,也并非都不肖。因此,贤人君子生活在世上,必定会有离合。过去,皇帝正致力于国家治理,范公担任丞相,富公担任枢密副使,您与我公、蔡公担任谏官,尹公也在军政事务中尽心尽力。那个时期,天下的人如同百花齐放,各显其能,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努力。而我深知自己愚钝无用,不足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我选择隐退,修养身心,希望自己的道德学问能够有所成就,以便将来能够在世间展示我的才能。不幸的是,我的道德学问还没有大成,范公、富公等人就已经离去,我们各自东西,不再像以前那样齐心协力了。我在京师的时候,亲眼见证了这些事情的发生,不禁仰天长叹,觉得这些人的离去,使得我们的事业失去了光彩。但我转念一想,过去的那些贤人君子之所以能够在朝廷上有所作为,起初一定得到了有德行之人的支持。如今,也许有小人在从中作梗。现今的社会没有更多的好人了,那么就这样吧。如果不是这样,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我就安心修养身心,等待时机的到来,又有什么关系呢?隐居了十年,虽然不敢说自己已经学有所成,但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听说余公在南方取得了一些成果,您和蔡公也在朝廷上有所表现,富公也从地方调任为丞相,形势似乎再次有了好转的迹象。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觉得我的学说已经初步成形,或许很快就可以付诸实践了。然而,我又反过来思考,我以前敬仰的那些人,已经有六个人离世了,这让我不禁泪流满面。唉,他们已经无法再见到人间了!然而,我依然有着四位值得信赖的朋友,这让我稍微宽慰了一些。我想,只要我能和他们见上一面,或许就能解开我心中的郁结。但是,富公现在是皇帝的丞相,我这个远方的寒士,不可能轻易地与他交流。余公和蔡公远在千里之外,只有您在朝廷之间,而且您的地位也不是非常高,可能还有与我沟通的机会。然而,年老体衰的我,恐怕难以亲自走到您的面前。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已经期待了十年却未能相见,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世,就像范公和尹公一样。在这四人中,除了您,我没有理由认为我不能与他们交流,我不应该轻易放弃。 先生的文章,全国上下无人不知。然而,我自认为对您的文章理解得特别深刻,超过了其他人。为什么呢?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他说话不留情面,却又让人无可反驳。韩愈的文章,犹如长江黄河,气势磅礴,千变万化,引人入胜。他的文章看似低调深沉,实则锋芒毕露,使得读者望而却步。而您的文章,尽管曲折迂回,但条理清晰,流畅自然。即使在说到关键问题时,也能从容不迫,毫无紧张辛苦的感觉。这三位的文字都独具特色,自成一家。而李翱的文章,虽然质朴无华,却有深深的韵味。陆贽的文章,言辞得当,考虑周全。相比之下,您的才华更是过人。总的来说,您的文章并非孟子和韩愈的文章,而是属于欧阳修的文章。对于那些乐于赞美他人优点的人,是因为他们认为那个人真的值得赞美。而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误以为他们是故意讨好别人。虽然我并不喜欢故意讨好别人,但我希望能通过赞美您的高尚品质,让您了解我,让我在您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尽管如此,您的名声早已名扬四海,即使我没有看过您的文章,也已经听说过您的名字。而我,却不幸沦落到了乡野。然而,我对于道德学问的追求,却日益坚定。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封信,向您表达我对您的敬仰之情。我知道这可能有点唐突,但我真的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我已经反复阅读过您的作品,深感敬佩。现在,我也想尝试着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您看了之后会怎么想?哎,我只是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知道的人又会以为我在自我标榜,以求得到他人的赏识。希望您能够理解我十年的坚持和努力,以及我此刻的心情。请您认真审阅我的文章,并给予指导。
去完善
释义
答案生成失败
去完善
赏析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是一篇内容丰富且情感深厚的书信,表达了作者苏洵对自己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对他敬仰的六位贤人的怀念之情。在这篇书信中,作者首先描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与贤人们的关系。接着,他通过对比自己的写作风格与孟、韩、李、陆四家文风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欧阳修的文采和人品。最后,他诚恳地表达了对欧阳修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欧阳修认可的愿望。 赏析: 1. 书信开头部分,苏洵简要回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变化,以及自己与几位贤人的关系。这段描述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同时流露出他对诸位贤人的深切怀念。 2. 在分析各家文风时,作者通过对孟、韩、李、陆四家文风的比较,突显了欧阳修的独特之处。他认为欧阳修的文章“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欧阳修才华的肯定和对其为人品的赞赏。 3.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欧阳修的敬佩之情,并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认可。这种真诚的赞美和恳切的期望,展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态度,即始终追求真理,不断提升自我。 综上所述,《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苏洵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和对圣贤人物的敬仰之情。他以生动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深刻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写给欧阳修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自己的文学观点和人生理想。这篇文章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56年,即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洵的生活经历了不少波折。他年轻时曾游历四方,追求功名,但未能如愿。后来,他在家乡四川眉州开始潜心研究学问,尤其是对古代经典和史书的研读,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北宋中叶,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方面,宋仁宗在位,政治较为清明;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文化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十分活跃。欧阳修、苏轼等一批文坛巨匠都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洵通过对古代经典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以道为本,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和家国情怀的体现。这篇文章正是他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对欧阳修这位文坛前辈的诚挚敬意和虚心请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