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云兴于山

标题包含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霜霜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云雾在山间升起,凝结成了霜雾。 这并不是山的不仁,实在是天的无情。 山脉河流都是我享受的资源,请向我倾诉你的苦痛。 我岂能不怕天,只能悲怜这大地上的一切。 斑鸠在谷中啼鸣,发出咕咕的叫声。 天啊,为何还未下雨,我不求回报。 谁愿意做山川的主人,不如选择像羽毛一样轻飘飘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云兴于山》是宋代诗人苏洵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1. 云兴于山:云气在山上生成。 2. 霜霜为雾:云雾由水汽凝结而成。这里用“霜霜”来形容云雾浓厚。 3. 匪山不仁:不是山没有感情。匪,非;仁,仁爱之心。 4. 天实不顾:天气其实是不关心人间的。顾,关心。 5. 山川我享:享受山川带来的美景。享,享受。 6. 百诉:百般诉说,形容思绪繁多。 7. 岂不畏天:怎能不畏惧上天的威严。 8. 哀此下土:悲伤这片大地上的生灵。下土,大地上的人们。 9. 班班鸤鸠:斑斑点点的鸤鸠鸟。 10. 谷谷晨号:清晨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谷谷,象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11. 天乎未雨:天空竟然不下雨。 12. 余不告劳:我不抱怨辛苦。 13. 谁为山川:谁能主宰山川的命运。 14. 不如羽毛:还不如飞翔的鸟儿自由自在。
去完善
赏析
《云兴于山》这首诗描绘了云、霜、雾等自然景象,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灵和山川草木的关怀之情。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将山川人格化,使之具有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山川命运的担忧。同时,诗人通过对鸟鸣的声音进行模拟,表达了自己对山川草木的关切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云兴于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洵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风云变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纷扰的超脱态度。这首诗歌作于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正是苏洵人生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阶段,苏洵已经历了多年的游历和学术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文学主张。他先后游历了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广泛结交文人墨客,探讨社会问题和学术思想。这期间,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分别考中了进士,苏洵本人也在京城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正处于繁荣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学士的地位得到提高,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政治局势不稳。苏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云兴于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