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二任
鲁人贱夫子,呜丘指东家。
当时虽未遇,弟子已如麻。
奈何乡闾人,曾不为叹嗟。
区区吴越间,问骨不惮遐。
习见反不怪,海人等龙暇。
嗟我何足道,穷居出无车。
昨者入京落,文章彼人夸。
故旧未肯信,闻之笑呀呀。
独有两任子,知我有足嘉。
远游苦相念,长篇寄芬葩。
我道亦未尔,子得无增加。
贫穷已衰老,短发垂髿髿。
重禄无意取,思治山中畬。
往岁栽苦竹,细密如蒹葭。
庭前三小山,本为山中楂。
当前凿方池,寒泉照谽谺。
玩此可竟日,胡为踏朝衙。
何当子来会,酒食相邀遮。
愿为久相敬,终始无疵瑕。
闲居各无事,数来饮流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鲁国的人看不起孔夫子,但是孔子却对东方的那位仁兄寄予厚望。在那个时代,他虽然还没有遇到知音,但他的学生已经像密密麻麻的麻布一样多了。然而,那些村子里的人们却不理解他,甚至没有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叹。他只是在一个小小的地区,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不管距离多远,他都不会害怕。那些住在海边的人,每天都看到海市蜃楼,已经习惯了,所以反而不会感到奇怪了。我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我只是个穷书生,出门连车都没有。前几天我进京考试,我的文章得到了一些人的赞美,但是我的老朋友都不相信,听说后都笑了起来。只有两个年轻的朋友知道我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们在外地很想念我,给我寄来了长篇的诗篇。我的见解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明,只是他们觉得有可取之处。我已经贫穷和衰老,头发也稀疏了。我不想追求更高的俸禄,只想在山上种点田。去年我在山上种了一些竹子,它们长得很茂盛。我家门前有三座小山,原本是山上的山楂树。现在我正在前面挖一个方形的池塘,用寒冷的泉水照着。我可以整天都在这里玩耍,为什么还要去朝堂呢?什么时候你能来找我,我们一起吃饭喝酒。我希望我们能长久地相互尊敬,始终没有任何瑕疵。我们在这里住着,各自都没有什么事,经常一起喝酒聊天。
去完善
释义
1. 鲁人贱夫子:鲁国的人看不起孔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2. 呜丘指东家:在鸣丘这个地方指着东边的人家。这里是对孔子未被鲁国人重视的讽刺。
3. 弟子已如麻:孔子的学生已经很多。如麻,形容数量众多。
4. 奈何乡闾人:为什么乡里的人。乡闾,乡村,泛指民间。
5. 曾不为叹嗟:竟然不为之感叹。
6. 区区吴越间:小小的吴越地区。
7. 问骨不惮遐:为了寻找儒家的遗骨不怕路途遥远。
8. 习见反不怪:熟悉的事情反而不会觉得奇怪。
9. 海人等龙暇:海上的人们等待龙的闲暇时间。这里是对海边居民的讽刺。
10. 嗟我何足道:唉,我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
11. 穷居出无车:贫穷地居住,出门没有车。
12. 昨者入京落:前几天来到京城。落,指苏洵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13. 故旧未肯信:老朋友都不相信我。
14. 独有两任子:只有两个好朋友。任子,朋友。
15. 远游苦相念:远离故乡的朋友苦苦思念。
16. 长篇寄芬葩:写长长的诗篇来表达我对你的赞美。
17. 我道亦未尔:我的道理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18. 子得无增加:你的朋友可能没有增加吧。
19. 重禄无意取:对于丰厚的俸禄我没有兴趣。
20. 思治山中畬:想在山里开垦田地。畬,翻土种地的田地。
21. 往岁栽苦竹:前几年种植了苦竹。
22. 庭前三小山:庭院前的三座小山。
23. 当前凿方池:现在正在开挖方形池塘。
24. 寒泉照谽谺:寒冷的泉水映照在洞穴中。
25. 玩此可竟日:欣赏这些风景可以度过一整天。
26. 何当子来会:什么时候你可以来和我见面。
27. 酒食相邀遮:一起品尝美酒佳肴。
28. 愿为久相敬:希望我们可以长久相互尊重。
29. 终始无疵瑕:从始至终都没有瑕疵。
30. 闲居各无事:闲暇时各自都没有事情。
31. 数来饮流霞:经常一起来品尝流霞般的美酒。
去完善
赏析
《答二任》是一首描绘文人生活与心态的诗歌。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困境和清高脱俗的品格。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首先,诗人通过对孔子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社会不公的思考。他通过比喻,将孔子比作一个在乡闾中被忽视的贤才,这与他在鲁国受尊敬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凸显了社会的无知和对人才的漠视,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深忧虑。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处境,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他描绘了自己在吴越地区奔波,寻找知己的过程,以及自己在这过程中的困惑和失望。诗人通过对这些经历的叙述,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挣扎。
然后,诗人通过对两任子的赞美,表达了对于知己的感激和珍视。他认为这两任子是难得的知音,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自己是莫大的鼓舞。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真挚友情的向往和期待,也表现了他对于社会认可的热切期盼。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理想,展现了自己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质。他描绘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表明诗人追求的是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而并非世俗的名利地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二任》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苏洵正游历四方,寻求进身之阶,却屡遭挫折。在这一年里,他两次应试科举皆名落孙山,使他对功名产生了怀疑。然而,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分化严重,官僚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同时,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许多有才能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取得功名。这使得苏洵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种情况下,苏洵写下了《答二任》这首五言诗,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抱负。他用“飞蓬”自喻,表达了对不公正命运的无奈,但又坚定地表示要“穷达自有时”,相信自己的才华最终会得以展现。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力量,也成为了他日后成为文学大家的重要动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