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亡妻程氏文
呜呼!
与子相好,相期百年。
不知中道,弃我而先。
我徂京师,不远当还。
嗟子之去,曾不须臾。
子去不返,我怀永哀。
反复求思,意子复回。
人亦有言,死生短长。
苟皆不欲,尔避谁当?
我独悲子,生逢百殃。
有子六人,今谁在堂?
唯轼与辙,仅存不亡。
咻呴抚摩,既冠既昏。
教以学问,畏其无闻。
昼夜孜孜,孰知子勤?
提携东去,出门迟迟。
今往不捷,后何以归?
二子告我:母氏劳苦。
今不汲汲,奈后将悔。
大寒酷热,崎岖在外。
亦既荐名,试于南宫。
文字炜炜,叹惊群公。
二子喜跃,我知母心。
非官实好,要以文称。
我今西归,有以藉口。
故乡千里,期母寿考。
归来空堂,哭不见人。
伤心故物,感涕殷勤。
嗟予老矣,四海一身。
自子之逝,内失良朋。
孤居终日,有过谁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
子虽不言,耿耿不乐。
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呜呼死矣,不可再得!
安镇之乡,里名可龙,
隶武阳县,在州北东。
有蟠其丘,惟子之坟。
凿为二室,期与子同。
骨肉归土,魂无不之。
我归旧庐,无不改移。
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唉!
与你相亲相爱,约定共度百年。
没想到中途分离,你离我而去。
我去京城,不久就回来。
感叹你的离去,时间如此短暂。
你走后不再回来,我心中永远痛苦。
反复思考,期待你能回来。
人们都说,生死短长难料。
若你我都不愿离世,该躲避谁呢?
我只为你悲伤,一生遭遇诸多苦难。
你有六个孩子,现在还有谁在堂?
只有苏轼和苏辙,还在人世。
细心抚育他们长大,教导学问,怕他们默默无闻。
不分昼夜辛勤工作,谁知你有多勤奋?
领着孩子向东走,离开家时心情沉重。
此行若不成功,如何回家见您?
两个孩子告诉我:母亲辛苦了。
现在不努力,将来一定会后悔。
无论严寒酷暑,我们始终在外奔波。
已参与科举考试,在南宫接受选拔。
文章熠熠生辉,令众人惊叹。
两个孩子欢欣雀跃,我了解您的心意。
并非真喜爱做官,只是希望文章能扬名立万。
我现在要回西边的老家,有个借口。
故乡千里之外,期望母亲长寿。
回到空无一人的家里,痛哭却不见人影。
伤心故地重游,感慨涕零。
唉,我已老去,四海孤身一人。
自从你离开后,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整日孤独地度过,有过错谁来提醒我?
想当初年轻气盛,四处游荡不肯学习,
你虽然没说什么,但看得出你不开心。
我明白你的担忧,害怕我虚度此生。
感念您的教诲,才有了今天的我。
唉,你已离世,无法再次相见!
家乡位于安镇,里名可龙,
隶属于武阳县,位于州城的东北方向。
有一个小山包,那是你的坟墓。
开凿两个墓室,盼望与你同在。
肉体终将回归大地,灵魂无处不在。
我回到旧居,一切都变了模样。
灵魂啊,愿你永不消失,不久就能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中道:中途,半途。
2. 京师:首都,这里指汴京。
3. 嗟子之去,曾不须臾:曾,竟;须臾,片刻。
4. 死生短长:生死的短暂和漫长。
5. 苟皆不欲,尔避谁当:苟,如果;欲,希望;尔,你;避,避免;谁当,谁来抵挡。
6. 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在堂,在世。
7. 咻呴抚摩:咻呴,形容说话声音急促而粗重;抚摩,抚慰抚摸。
8. 既冠既昏: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女子十五岁许配人家。
9. 文称:因文章而得名。
10. 荐名:推荐名字,即参加考试。
11. 南宫:汉代设尚书省为南宫。
12. 文字炜炜:形容文章华彩。
13. 群公:诸位朝臣。
14. 藉口:找到借口。
15. 寿考:寿命长久。
16. 故里:故乡。
17. 游荡不学:游荡,游手好闲;不学,不愿意学习。
18. 耿耿不乐:耿耿,心中挂念;不乐,不快乐。
19. 感叹折节:折节,改变以往的作风。
20. 安镇之乡:地名,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
21. 里名可龙:乡里的名字是可龙。
22. 隶武阳县:隶属于武阳县。
23. 在州北东:位于州城北部偏东的地方。
24. 蟠其丘:蟠,弯曲;丘,山丘。
去完善
赏析
《祭亡妻程氏文》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悼亡诗。诗人通过哀悼妻子的离世,表达对妻子深沉的爱意和无尽的哀思。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与妻子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首句“与子相好,相期百年”表达了诗人对与妻子长久相伴的期许。然而命运弄人,妻子不幸早逝,让诗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接下来的诗句“我徂京师,不远当还。嗟子之去,曾不须臾”描述了诗人在妻子离去后的无奈与悲伤。诗人感叹妻子的离世如同瞬息之间,使得他倍感痛惜。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妻子离去的深深怀念之情。他意识到生死无常,生命短暂,不禁对命运的安排产生怀疑。诗人用“我独悲子,生逢百殃”来表达自己对妻子多舛命运的痛心疾首。同时,诗人也提到了他们共同抚养成人的六个孩子,现在只剩下苏轼和苏辙陪伴左右,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回顾了妻子生前对他们的悉心教导,尤其在学术方面的付出。他强调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认为这不仅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更是为了不辜负妻子的期望。诗人还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缅怀往昔时光的渴望,以及对妻子亡魂的思念。最后,诗人描绘了妻子墓地的具体位置,表达了他希望能与妻子灵魂相通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祭亡妻程氏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为其早逝的妻子程氏所创作的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9年,正值北宋仁宗时期。这一年,苏洵年仅48岁的妻子程氏因病去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悲痛。
在创作这首悼亡诗时,苏洵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年轻时曾游历四方,广交朋友,过着不羁的生活。然而,在妻子去世后,他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决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以此来纪念妻子的亡灵。这一时期,苏洵不仅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诗,还开始了他的散文创作,最终成为了北宋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王朝正处于繁荣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一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地位得到提高,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北宋王朝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洵选择了通过文学创作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出路,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的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怀的平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