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名二子说

标题包含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车轮、车盖和车厢,都对车有职责,但车前的横木(轼)看似好像没什么用。尽管如此,如果没有横木,我觉得这不能算一辆完整的车辆。车前的横木啊,我担心你不善于掩饰自己。天下的车辆,没有不遵循车辙的,但是谈论车辆功劳时,车辙并不在其中。尽管如此,车翻马死,祸患也不会牵连到车辙,可见车辙擅长处在祸福之间。车辙啊,我知道如何避免灾祸了。
去完善
释义
《名二子说》是北宋文学家苏洵为其两个儿子苏洵和苏辙命名时写下的一篇散文。文中以车和马喻示两子,期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1. 轮辐盖轸:这些词语都是古代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轮”指车轮;“辐”指连接轮毂和轮辋的辐条;“盖”指车顶的覆盖物;“轸”指车的底座。 2. 轼:古代车辆前部供人凭靠的部分。作者认为它的存在看似无足轻重,但实际上缺少了它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车辆。这里的“外饰”是指表面装饰,作者担忧苏辙过分强调表面现象,忽视了实质性的东西。 3. 辙:车轮在道路上留下的痕迹,即轮胎印。这里用来比喻跟随别人的足迹。 4. “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当车子翻倒,马匹死亡的时候,祸患也不会波及到辙。这句话意味着善于在福祸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趋利避害,保持自身的安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名二子说》是北宋文学家苏洵为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写的寓意诗。苏洵通过车辆的重要部件和地位来比喻他的两个儿子的特长和命运。 首句“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诗人以车轮、车辐、车顶和车厢这些车辆的各部分组成,强调它们各自在造车过程中的作用,然后提到了车的“轼”(即车顶的横木),仿佛它无足轻重,但诗人随后指出:“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了轼,就不能称为一辆完整的车,体现了苏轼的性格特点和其才华的重要地位。 接着诗人讲到他的另一个儿子苏辙:“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意思是说所有的车都离不开车辙,但人们谈论车的功绩时,却往往忽视了车辙。这就好比苏辙尽管有辅佐的才能和智慧,却常常被忽视。诗人进一步指出:“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即便遇到危险,灾祸也追不到车辙,因为车辙善于在祸与福之间找到生存之道,就像苏辙这样,深谙中庸之道,从容应对人生的各种境况。 最后诗人感叹道:“辙乎,吾知免矣。”这是诗人对自己儿子未来的担忧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明哲保身,安稳度过一生。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既展示了诗人对自己子女的深切关爱,又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深受启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名二子说》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洵为其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所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创作于北宋仁宗年间(公元1049年),是苏洵在中年时期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对儿子的期许之作。 在创作这篇散文时,苏洵已是年逾不惑之人,他历经世事沧桑,深知人生道路的艰难。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直到48岁时才考取进士。这段坎坷的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艰辛。 北宋仁宗年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应试者过分追求功名,忽视个人品德修养等。 苏洵在《名二子说》中,通过对两个儿子的命名和解释,表达了对他们的期望和教诲。他希望儿子们能够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但又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要关注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家族荣耀的传承和对于国家的忠诚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