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骥在野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
絷我于廐,乃不我驾。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
宁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良驹处在田野间,经历百般劳苦亦不呼痛。
你若对我不够善待,自然会有他人收我。
把我束缚在马厩里,却不再让我驾车。
既然遇见我不能始终如一,不如仍旧待在田野。
我的皮毛被霜冻伤,我的肉体借予豺狼,宁愿彼此受到伤害。
宁愿无人理睬我,也别把我遗忘。
去完善
释义
1. 《有骥在野》:这是一首古人苏洵的诗歌。其中“有骥在野”是成语“野无遗贤”的前身,表示民间有才能的人未被起用。
2. 百过不呻:过,过错或遭遇;呻,哀鸣、诉苦。意指即使遭遇各种困难也不抱怨。
3. 子不我良:子,你,这里指君主;不我良,即不用我。这句诗意味着君主不重视我,不能发现我的才能。
4. 岂无他人:难道没有其他人?指有其他被君主重视的人。
5. 絷我于廐:絷,束缚;廐,马厩。这句意思是把我困在马厩中,得不到重用。
6. 遇我不终:遇到我却不信任我,使我难以施展才华。
7. 秃毛于霜:描述毛发脱落的状态,寓意遭受困境。
8. 寄肉于狼:把自己的肉体寄托给狼群,暗示宁愿受到损害也不愿意被埋没。
9. 宁彼我伤:宁愿自己被伤害,也不愿被人们遗忘。
去完善
赏析
苏洵的这首诗《有骥在野》以骏马为喻,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诗人通过骏马的形象,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认可和期许,同时也对那些不能赏识和驾驭自己的人表示了不满。诗中“有骥在野,百过不呻”表现了骏马的坚韧和不屈,意味着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接下来的诗句“子不我良,岂无他人”是对自己遭遇的不平之鸣。骏马虽在荒野,却仍期待伯乐相中,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然而现实中,贤能之士往往受到压制和埋没,令诗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紧接着的“絷我于廐,乃不我驾”揭示了诗人被束缚、无法施展才华的现实处境。他虽有满腔抱负,却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使得自己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这种情绪在“遇我不终,不如在野”中得到进一步宣泄,表达了诗人宁愿保持自由,也不向现实妥协的决心。
接下来的诗句“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形象地描述了骏马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情景。尽管环境恶劣,骏马依然能够坚持下来,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勇气。这既是对骏马精神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的展示。
最后两句“宁人不我顾,无子我忘”表达了诗人虽然遭受冷遇,但依然坚守信念,等待知音的心情。他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发挥,而不是被人遗忘。整首诗感情深沉,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色彩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秋,颍州西湖边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琴声。一位身穿青衫的书生正抚琴高歌,他那浑厚的嗓音和壮志凌云的神情吸引了湖边游人的注意。这位书生名叫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时年三十二岁。
此时的北宋社会,政治腐败、军事衰弱、外患不断,士人阶级热衷于科举功名,而忽略了经邦济世的责任。苏洵年轻时曾热衷于科举考试,但在多次失败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决定放弃科举之路,转而研究古今治乱之道,立志为国家治理献策献力。
庆历四年,已是文坛巨匠的欧阳修邀请苏洵参加他组织的诗酒聚会。在与欧阳修等文学家的交流中,苏洵深感北宋社会的弊端和国家危局,遂写下这首诗《有骥在野》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苏洵借用“有骥在野”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缺失的不满和对贤能之士未被重用的忧虑。他以骐骥比喻贤能之士,以荒野比喻朝廷,表达了有才干的人被迫远离朝廷,无法施展抱负的痛苦。通过此诗,苏洵传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呼唤更多贤能之士关注国家命运,共同寻求治国之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