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书·孙武
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着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戎、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始吴能以入郢,及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孙武》十三篇:古代军事名著《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作者是孙武。这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之一。
2. 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书中论述了奇特的战略和精密的战术,使得其思想如神鬼般难测。
3. 自古以兵着书者罕所及:从古至今,在军事领域著书的学者中,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孙武的水平。
4. 《九地》:《孙子兵法》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不同地形条件下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5. “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意思是,如果能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使敌人畏惧,那么他们就不敢轻易联合起来对抗我方。
6. 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这里指的是公元前506年,楚国被吴国打败,秦国的公孙包胥到秦国请求援助,秦国答应出兵帮助楚国的故事。
7. 无忌吴之心:指秦国没有顾忌吴国的意图,愿意出兵救援楚国。
8. 《作战》:《孙子兵法》中的一篇,主要论述战争中的消耗和持久作战的问题。
9.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长期在外征战会使士兵疲惫,士气低落,物资耗尽。
10. 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指越国趁吴国久战在外,国内防御空虚,乘机进攻吴国。
11. “杀敌者,怒也”:意思是,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使他们勇敢地投入战斗,是战胜敌人的关键。
12. 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指吴国太子夫差派伍子胥和伯嚭去鞭打楚平王的尸体,为父报仇。
13. 司马戎、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指楚国大臣司马戎、子西、子期誓死抵抗吴国入侵的原因。
14. 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指越王勾践并没有破坏楚国的祖坟,但吴国仍然投降了。
15. 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单通过计谋让燕国挖掘齐国的祖坟,使齐国人民愤怒,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战斗力。
16. “以轻法制”:指吴起的军事理念不重视法令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17. “草略无所统纪”:指吴起的军事理论较为简单粗糙,缺乏系统的组织和条理。
18. “视三军之众与视一隶一妾无加焉”:指优秀的将领应该像管理一个仆人和一个女婢那样去管理整个军队,保持冷静和理智。
19. “故其心常若有余”:指优秀的将领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心中总是有足够的应对策略和余地。
20. “韩信之所以多多而益善也”:指韩信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兵力越多,他的表现越好。
去完善
赏析
《权书·孙武》赏析
这篇论文论述了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兵法以及他在实际战争中的表现。文章分为三部分。首先,作者认为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一部深奥的军事经典,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战果。其次,针对孙武在战争中的一些决策失误,如过度依赖威势、长期暴露军队导致疲惫不堪、激发敌方愤怒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作者通过对孙武和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吴起的比较,指出吴起的军事理念更加切实可行,从而质疑孙武及其兵法的实际效果。
全文以严谨的逻辑论证和对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展示了苏洵对孙武及其兵法的独到见解,既肯定了孙武在军事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又对其在实战中的表现提出了犀利批评。这种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洵的《权书·孙武》是北宋时期的一篇军事论文,作于公元1059年。这一时期,北宋面临着内外危机,外部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内部则存在着土地兼并、政治腐败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轼在本文中通过对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军事思想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军事战略。
在这个时期,苏洵的人生经历了一段波折。他早年游历四方,博学多才,但由于科举不第,一度心灰意冷,回到故里,过着隐逸的生活。直到48岁,才因文采出众而被荐举为官,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关注时局,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写下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文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由于辽、西夏的入侵,北宋政府不得不采取防御政策,加强国防建设。同时,由于土地的集中,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引发了多次农民起义。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王安石变法等。然而,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洵通过研究古代军事家的思想,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找理论依据,以期对现实问题有所启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