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
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筯粗。
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
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捣麝香筛檀木制作模板,润泽的蔷薇露水混合了鸡苏酒。
一缕轻烟袅袅升起,半炷香烧得犹如白玉般圆润。
道士常常根据经文来点燃香火,佳人们则通过刺绣的技巧来判断火候。
这香火适用于窗户、书桌等各种场合,无需高举鹊尾炉也能感受到其香气。
去完善
释义
1. 捣麝:指把麝香研碎。麝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产自麝鹿的腺体,因香气浓烈,在古代常用于制作香水、香粉等。
2. 筛檀:筛是研磨的意思,檀是指檀香木,一种名贵的香料原料。
3. 入范模: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范来制作。
4. 润分薇露:薇露是露水的一种,这里指的是采集来的露水。
5. 合鸡苏:鸡苏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蛇床子,有特殊的香味,此处指将鸡苏加入露水调制香料。
6. 一丝吐出青烟细:描绘香烛燃烧时产生的青烟。
7. 半炷烧成玉筯粗:炷是指香烛,玉筯粗形容香烛燃烧后的形状,类似于筷子一样粗细。
8. 道士每占经次第:指道士们根据经文的内容来判断香的品种和用途。
9. 佳人惟验绣工夫:绣工夫是指刺绣的技巧和方法,这里指的是佳人们通过刺绣来检验香的质量。
10. 轩窗几席:指客厅、卧室等场所。
11. 不待高擎鹊尾炉:鹊尾炉是中国古代一种香炉的样式,这里表示在各种场合都可以方便地使用香,无需特别地举着香炉。
去完善
赏析
《香》这首诗描绘了制香的过程和场景。苏洵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捣麝、筛檀等香料加工工艺,以及如何将这些香料混合制成香的全过程。诗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了香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从一缕青烟到半炷粗状,彰显了香的美感和魅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道士诵经和佳人刺绣的场景,强调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贫富均可随时享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嘉祐年间,一代文人苏洵在政治舞台之上绽放光彩。他创作了众多诗篇,其中一篇名为《香》的诗作,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观。
这首《香》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当时的苏洵正值中年,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任地方官员,后因种种原因辞官回乡,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以诗文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国忧民之心。
在这个时代,北宋王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士人阶层崛起,文人学士的地位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北方边患不断,民族矛盾激化。这些社会现象都对苏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形成了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香》这首诗,正是苏洵在这特殊历史背景下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通过对香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慨。诗中的“浓香薰透窗纱”,象征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而“料得夜来寒势恶”则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苏洵作为文人的才情,又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士人的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