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樽
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
不意犹为累,刳中作酒杯。
君知我好异,赠我酌村醅。
衰意方多感,为君当数开。
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
开樽自献酬,竟日成野醉。
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机。
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枯萎的藤生在幽静的山谷,皱缩得仿佛无用之材。
意想不到的是它依然成了负担,切开成为饮用的酒杯。
您知道我喜欢不同寻常之物,便赠与我一酌的家乡美酒。
我正愁绪满怀,为了您我将多次开启酒宴。
藤编的酒杯如海螺般美丽,家乡的白酒清澈如泉水。
开启酒宴自我斟酌敬酒,整天醉倒于田园间。
青草可做我的席位,白石头可当做桌子。
什么时候我能来到清泉旁,永远怀念着您的友情。
去完善
释义
1. "枯藤生幽谷":此处的"幽谷"是深山的代名词,"枯藤"指干涸的藤条。这句诗描述了干枯的藤蔓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
2. "蹙缩似无材":"蹙缩"指的是蜷缩、皱缩,这里形容藤条枯萎的状态;"无材"意指看似无用之材。整句意为藤条在谷中蜷缩着,看似毫无用处。
3. "不意犹为累":“不意”表示意想不到;“犹为累”是说仍被人当作麻烦。这句诗意味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看似无用的藤条竟然成了别人的麻烦。
4. "刳中作酒杯":"刳"在此处指挖空竹子制成酒杯;"酒杯"即用来喝酒的容器。这句话意思是将废弃的藤条制成了酒杯。
5. "衰意方多感":"衰意"此处指情绪低落,精神疲惫;"多感"意指感慨良多。整句诗表达诗人此时正处于低落的心境且感悟颇多。
6. "藤樽结如螺":"结如螺"形象地描绘出藤条编织的酒杯表面所形成的纹理如同海螺壳一般。
7. "村酒绿如水":"村酒"指乡村自酿的酒;"绿如水"形容酒的绿色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去完善
赏析
《藤樽》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饮的场景。首联以“枯藤生幽谷”起笔,展现了一种荒僻、宁静的自然景象,但紧接着的“蹙缩似无材”则暗示出诗人的悲凉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诗人通过讲述枯藤制成的酒樽,表达了对于生活中的逆境和无奈的感慨。颈联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尾联则以“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机”收尾,寓意着诗人即使生活困苦,依然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既表现出苏轼豪放的一面,又透露出他深沉婉约的性情,堪称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洵的《藤樽》是一首描绘个人生活情调和志趣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正是苏轼离开仕途,专心从事文学创作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关注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则沉浸在自己的诗酒田园生活中,享受着闲适的文人生活。
在北宋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广和士人阶层的兴起,文人雅士们纷纷投身文学创作,以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志趣。苏洵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的生活体验融入诗歌之中,表达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种矛盾心态。他以藤樽为题,借藤樽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诗中,苏洵通过对藤樽的描述,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文人气质。他用“藤”这一具有柔韧性和生命力的植物来形容自己坚韧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寻找自我价值,以文人墨客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