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彭州圆觉禅院记

标题包含
彭州圆觉禅院记
  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居住在这个地方,就一定会有喜欢这个地点的地方。居住在这里并享受它,如果不喜欢这个地方就不会选择住在这里。如果居住在一个地方却并不喜欢,但又不离开,这是自我欺骗,也是对天的欺骗。因为君子的羞耻是享用其食物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穿其衣服却不知道该做的事,所以居住在不喜欢的地方却不离开,我只能忍受被天下的嘲笑而已。上天赐予我们形体,让我们用心去驾驭。今天想前往秦国,明天又想前往越国,谁能阻挡我们的脚步呢?所以居住在不喜欢的地方却不离开,这是连自己的心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更何况能够驾驭他人呢? 自从唐朝以来,天下的士大夫争相排斥佛教道教,因此他们的信徒想要在我们士大夫之间获取知识,往往会背叛他们的师父,以希望获得我们的接纳。而我们士大夫也喜欢他们的到来并以礼相待。像灵师、文畅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喝酒吃肉的方式与他们的宗教信仰决裂。唉,回到你们的家庭,然后我可以允许你们背叛你们的师父。如果你们不回到家庭,就不能背叛你们的师父,那么你们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一天。古书说:“臣子不能有外交往来。”所以季布对楚国的忠诚,虽然比不上萧何、韩信的先来后到,但是比起丁公的二心则要好得多。 我在京城时,彭州的和尚保聪经常来找我。到了蜀地,听说他从京城回来以后,过着布衣素食的生活,为了他的信徒做出了表率,已经过了好几年了,他所居住的圆寂院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有一天他向我讲述了他的先师平润的事迹,以及他们的院落是如何得名的,请我为他们写个纪念。我欣赏保聪没有背叛他的师父而取悦我,所以我为他们写了这样的纪念: 彭州的龙兴寺的僧人平润讲述《圆寂经》讲得非常好,因此他们就用这个名字命名了这个院落。这个院落开始时破旧不堪,平润来到这里后,才得以找到空地来建造房屋。前后经历了两个僧人的努力,直到保聪的到来,保聪又将邻居的僧舍合并到他们的院落中,使得院落更加完善。这就是我对他们的纪念。
去完善
释义
1. 彭州:古地名,位于今中国四川省彭州市。 2. 圆觉禅院:位于彭州市的一座佛教寺庙。 3. 自唐以来:从唐朝开始。 4. 士大夫: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官僚阶层。 5. 排释老:排斥佛教、道教的行为。 6. 争以排释老为言:争相表达排斥佛教、道教的观点。 7. 其徒:指佛教、道教的信徒。 8. 灵师、文畅:均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人。 9. 饮酒食肉:指违反佛教戒律的行为。 10. 《传》:这里指《左传》,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 11. 人臣无外交: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一句话,意为臣子不应与外国私相交往。 12. 季布: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著名将领。 13. 萧、韩:指萧何和韩信,西汉初年的两位著名政治家。 14. 先㿿:指臣子的忠诚程度不如君主。 15. 丁公:西汉初年的将领,后被刘邦赐死。 16.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7. 保聪:彭州龙兴寺的一位僧人。 18. 布衣蔬食:指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素食的生活,表示清贫简朴。 19. 其徒先:成为信徒的表率。 20. 圆㿿经:即《圆觉经》,佛教经典之一。
去完善
赏析
《彭州圆觉禅院记》赏析: 苏洵在本文中提出了居住之乐与道德责任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人们居住在某个地方,必定有其乐在其中。如果居于此地而不快乐,但又不愿意离去,那便是自欺欺人,且有负于天地。因此,他主张一个人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这种思想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儒家学派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佛教信仰问题。苏洵认为,那些为了谋求世俗的认可而背离自己信仰的僧侣,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接纳的。他强调,只有在回归父子亲情和家庭伦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信仰的自由选择。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的家庭观念和人伦道德观,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佛、道两教的批判和质疑。 在行文结构上,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居住之乐与道德责任的关系,后半部分则通过彭州圆觉禅院的创立过程,强调了僧侣坚守信仰的重要性。整篇文章议论风生,说理透彻,展现出了苏洵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思想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彭州圆觉禅院记》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7年,正值宋仁宗嘉祐年间。在这一年里,苏轼从湖南返回家乡眉州,途经彭州,游览了当地的圆觉禅院,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嘉祐年间,苏洵的人生经历了不少起伏。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但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成为了著名的“三苏”文人集团,被誉为文坛泰斗。此外,他还曾担任过朝廷的官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在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彭州圆觉禅院便是其中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苏洵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对禅院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