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节推见赠
与君多乖睽,邂逅同泛峡。
宋子虽世旧,谈笑顷不接。
二君比宦游,畴昔共科甲。
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
少年实强锐,议论今我怯。
有如乘风箭,勇发岂顾帖。
置酒来相邀,慇懃为留楫。
杨君旧痛饮,浅水安足涉。
嗟我素不任,一酌己頳颊。
去生别怀怆,有子旅意惬。
舍棹治陆行,岁晚筋力乏。
予懒本不出,实为人事劫。
相将犯苦寒,大雪满马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与你多次分别重逢,一起渡峡畅游。
尽管宋子是世代老友,但谈论欢笑之间也不能时常见面。
这两位朋友都在官场上漂泊,往昔还曾一起科举中举。
只有我年老又清闲,独自离开那圈子樊笼。
年轻人确实富有才气,如今谈起话来我已胆怯。
如同乘风的箭,勇敢奋发哪里还会顾及其他。
设宴邀请我来相聚,恳切热情地为我留下。
杨君过去爱喝酒,浅水怎能阻挡他涉足。
可惜我向来不胜酒力,一杯就已满脸通红。
离别之情令人感伤,有子相伴旅途中感到惬意。
弃舟而行至陆地,岁月已晚体力渐乏。
我本就懒惰不愿出门,实在是受到人间世事的束缚。
我们一同度过严寒之苦,马鬃上铺满了厚厚的白雪。
去完善
释义
1. "与君多乖睽":乖睽指分离,这里表示跟您分离的次数很多。
2. "邂逅同泛峡":泛峡指的是泛舟于峡谷之间。
3. "宋子虽世旧":宋子指苏轼,是苏洵的儿子;世旧意为世交,意思是虽然苏轼和杨节推的关系不像苏洵和杨节推那样深厚。
4. "谈笑顷不接":顷不接表示片刻没有相接,形容两人之间的对话非常投机。
5. "二君比宦游":宦游指的是离家做官的历程,这里是说他们两人的官场生涯相似。
6. "畴昔共科甲":畴昔指的是过去的时间,科甲指的是科举考试的名次。
7. "唯我老且闲":表示只有自己年老的身份才能离开世俗的纷扰。
8. "独得离圈柙":圈柙指的是牢笼,这里表示只有我能远离世俗纷扰,过上闲适的生活。
9. "少年实强锐":少年代指苏轼和杨节推,表示他们年轻有为,充满锐气。
10. "议论今我怯":表示自己在谈论世事时已经不如他们大胆果断了。
11. "有如乘风箭":乘风箭指的是疾驰的箭,这里用来形容苏轼和杨节推发言犀利。
12. "勇发岂顾帖":顾帖表示犹豫退缩,这句话表示他们的发言勇气十足,毫无顾虑。
13. "置酒来相邀":表示他们安排酒席邀请自己。
14. "慇懃为留楫":留楫表示挽留,这句话表示他们在酒席上殷勤地挽留自己。
15. "杨君旧痛饮":痛饮表示畅饮,这里用来描述杨节推过去喜欢喝酒的情景。
16. "浅水安足涉":浅水指代容易度过的人生困境,这句话表示杨节推面对人生的困境无所畏惧。
17. "嗟我素不任":嗟表示叹息,素不任表示我一直不能胜任饮酒,这句话表示自己因不胜酒力而感叹。
18. "一酌己赪颊":一酌指喝一杯酒,赪颊表示面红耳赤,这句话表示我喝一杯酒就面红耳赤了。
19. "去生别怀怆":去生表示分别,这里指代即将与杨节推分别;怀怆表示心情悲伤。
20. "有子旅意惬":旅意惬表示旅行的心情愉快,这里指苏轼在旅行中感到愉快。
21. "舍棹治陆行":舍棹表示放下船桨,治陆行表示走上陆地,这句话表示将要放弃乘船,改为步行。
22. "岁晚筋力乏":岁晚表示年岁已高,筋力乏表示体力不足,这句话表示由于年岁已高,体力已经不如从前了。
23. "予懒本不出":懒本不出表示本来就不愿意出门,这句话表示自己本来就不愿意出门,只是因为人情世故才被迫出门。
24. "实为人事劫":人事劫表示被世俗事务所困扰,这句话表示自己之所以出门,是因为被世俗事务所困扰。
25. "相将犯苦寒":相将表示一起,犯苦寒表示经受寒冷的侵袭,这句话表示我们将要一起经历寒冷的侵袭。
26. "大雪满马鬣":大雪表示下大雪,马鬣表示马的鬃毛,这句话表示在大雪中,马的鬃毛都覆盖了雪花。
去完善
赏析
苏洵的这首诗《和杨节推见赠》是写给朋友杨节推的一首抒怀之作。诗中描述了作者与杨节推、宋子两人在舟中相逢,回忆起过去的岁月,感叹时光飞逝,自己已老去。年轻时候的锐气已经不再,面对世事变化感到力不从心,但还是勉励自己要继续前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文人士子热衷于科举考试,以求功名显达。然而,苏洵在科场失意,多次应试未中,这使他倍感挫折。尽管如此,苏洵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转而潜心研究经史典籍。他一边求学,一边关心国家治理,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学为国家效力。在这段时间里,苏洵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杨节推。
杨节推欣赏苏洵的才华和抱负,于是写下了《见赠》一诗。这首诗表达了他们对知识、友情和对国家的共同期许。苏洵收到这首诗后,感慨万分,便提笔写下了这首《和杨节推见赠》作为回应。
在这首诗中,苏洵抒发了自己虽屡试不第,但仍坚持求学的信念。他用“经纶犹有待”表达了渴望施展政治抱负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了对友情的珍视。此外,他还提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现象,如士人注重礼仪、重视文人地位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