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记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木生长,有的还未成熟便枯萎,有的长得直了却遭殃;幸运地成为房屋的梁柱,很快就被砍伐;不幸被风吹倒、被水冲走,有的折断,有的腐烂;幸运的保持不折不断,就成了人们用得到的木材,但却躲不过斧头的砍伐。更幸运的是,它们在急流中的砂石间漂浮沉埋,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尽管被冲刷侵蚀所剩无几,但形状仍然像山的,会被有心人发现并运走,勉强做成假山,这才逃过泥沙和斧头的伤害。然而在这荒凉的江边,这样的情况又能有多少呢?更多的是不被有心人注意,反而成了砍柴人和村野居民的柴火,真是数不胜数啊!在这些最幸运的人当中,还有不幸的。
我家有三个假山。每次我想起它们,都怀疑其中定有一些道理。这些假山,虽然只是残木,却没有夭折,虽然没有长成大树,却未被砍伐;尽管被风吹倒、被水冲走,却不曾断裂腐烂;虽然保住了不折不断,却并未成为人们的木材;尽管从泥沙中被捞出来,却未被砍柴人或村民当作柴火。经历重重磨难后,终于到达我的家,其中的道理好像并非偶然。
但我喜欢这些假山,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像山,更是因为从中我有所感悟;我尊敬这些假山,不仅仅是因为我爱它们,更是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品质。我看到中间的山峰,雄伟高大,昂首挺胸,气度庄重,似乎能让旁边两座山峰折服。两座山峰,严肃认真,凌厉之气逼人,虽然它们的位置比中间的山峰低,却坚定无畏,毫无攀附之意。唉!真让人敬佩!这里真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去感悟啊!
去完善
释义
1. 蘖:新芽。
2. 殇:死亡。
3. 拱:两手合围,形容树木粗壮。
4. 夭:夭折,比喻未成年而死。
5. 任:担任,承担。
6. 栋梁:房屋大梁,这里指建筑的重要部分。
7. 伐:砍伐。
8. 拔:连根拔起。
9. 漂:漂浮,漂浮在水面。
10. 破折:折断。
11. 腐:腐烂。
12. 材:利用,被当作材料使用。
13. 斧斤:泛指刀具。
14. 湍沙:急流中的泥沙。
15. 江河之濆:江边河边的高地。
16.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收集木头做成假山的人。
17. 强:勉强,强制。
18. 数:定数,命运。
19. 魁岸:高大壮硕。
20. 踞肆:气势逼人。
21. 意气:气度,气质。
22. 端重:端正稳重。
23. 庄栗:庄重威严。
24. 刻削:刻画峻峭。
25. 凛乎:严肃可怕的样子。
26. 阿附:迎合奉承。
27. 嗟:感叹。
去完善
赏析
《木假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对树木命运的阐述,引出人生哲理的思考。作者从木材的生长、成材、破折、腐朽等各个阶段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和联想,揭示出人生际遇的微妙变化。同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木头以生命和情感,使得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最后,作者以家中三峰木假山为例,表达了自己对木假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木假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对木假山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独特见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如下:
一、创作时间
《木假山记》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共同开创了北宋文坛的崭新局面。
二、作者人生际遇
苏洵年轻时曾游历四方,求学不成,后在家乡务农。他37岁时开始发愤读书,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然而,由于他性格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并未获得较高的官职。尽管如此,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北宋时期的重要文人。
三、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文化事业日益繁荣。这一时期,儒家学说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尤其是王安石的新学运动,对北宋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洵作为新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深受新学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