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权书·攻守

标题包含
权书·攻守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今夫盗之于人:抉门斩关而入者有焉,他户之不扃键而入者有焉,乘坏垣、坎墙趾而入者有焉。抉门斩关,而主人不知察,几希矣;他户之不扃键,主人不知察,太半矣;乘坏垣,坎墙趾而主人不知察,皆是矣。为主人者,宜无曰门之固,而他户墙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门之盗也;奇道之兵,他户之盗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盗也。   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古代善于进攻的人,不会耗尽兵力来攻打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会耗尽兵力来防御敌人的冲击。如果尽全力攻打坚固的城池,就会使士兵疲惫,浪费粮食,延缓胜利的时间;如果尽全力防御敌人的冲击,那么士兵就不能分散,敌人就会趁虚而入,袭击我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因此,要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的地方,要防守敌人不打算攻击的地方。 进攻有三种方式,防守也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是:一是正面进攻,二是出奇制胜,三是设伏。在平坦的道路上,战车和士兵拥挤在一起,无论是出去还是回来都要走同一条道路。我们必须攻击、敌人必须防守的地方,称为正面进攻。在敌方的南方或北方布置大量的兵力进行攻击,称为出奇制胜。在山间峡谷中,埋伏军队,不敲锣不打鼓,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冲击敌人的要害,称为设伏。所以,从正面进攻的胜负难以预料;出奇制胜的成功率大约为50%;设伏的成功率几乎是100%。这是为什么呢?正面进攻的城池通常非常坚固,正面的士兵通常非常精锐。出奇制胜的城池不需要很坚固,士兵也不需要很精锐。设伏的地方甚至没有城池和士兵。只懂得正面进攻而不了解出奇制胜和设伏的人,就像木头人一样无知。只懂得正面防守而不了解出奇制胜和设伏的人,也同样像木头人一样无知。 现在我们来打个比方:有些小偷撬开门锁进入别人家里,有些小偷利用没有锁上的门进入别人家里,还有些小偷翻越破损的围墙和凿开墙壁进入别人家里。主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些撬门、翻墙的行为,那就太愚蠢了。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能只依赖坚固的城门和城墙,而不注意其他可能的安全漏洞。 正面进攻的士兵就像是撬门的盗贼,出奇制胜的士兵就像是利用他人疏忽的盗贼,设伏的士兵就像是翻越围墙的盗贼。 所谓正面进攻,就像秦国的函谷关、东吴的长江、蜀汉的剑阁那样。过去六国曾经试图攻打函谷关,但被秦国击败;曹操曾经试图攻打长江,但被周瑜击退;钟会曾经试图攻打剑阁,但被姜维阻止。这是因为秦国、东吴、蜀汉一直都做好充分的防守准备。西汉时期,刘濞谋反,攻打大梁,田禄伯提议带领五万人沿着江淮一带前进,占领淮南、长沙,然后和刘濞在武关汇合。东汉时期,岑彭攻打公孙述,从江州逆流而上,打败侯丹的部队,然后迅速攻占武阳,绕到延岑的背后,立刻派出精锐骑兵赶赴广都,距离成都不到几十里。唐朝时期,李愬攻打蔡州,蔡州的士兵全部集中起来抵抗李光颜,而没有防备李愬,李愬从文成攻破张柴,快速行进200里,半夜就到达蔡州,黎明时就抓住了元济。这些都是使用奇道的方法。汉武帝攻打南越,唐蒙建议发动夜郎的兵力,乘坐船只从牂牁江出发,直抵番禺城下,使得越人措手不及。三国时期,邓艾攻打蜀汉,从阴平经过景谷,攀树沿石而行,一路稳步前进,抵达江油后,马邈投降,抵达绵竹后,诸葛瞻被杀,刘禅也因此投降。唐朝时期,田令孜镇守潼关,潼关的左边有一个山谷叫做禁谷,但田令孜没有防备,林言和尚让趁机攻入,两军夹击潼关,导致潼关的士兵溃败。这些都是使用伏道的方法。 在我看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在一场战斗中,还会用到正兵、奇兵、伏兵三种策略来取得胜利,更何况是守卫一个国家、攻打一个国家,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呢?怎么能不了解这三种策略就想让人当将军呢?
去完善
释义
《权书·攻守》注释: 1. 苏洵:北宋著名文人,散文家,苏轼的父亲。 2. 攻坚城:攻击坚固的城堡。 3. 钝兵费粮:消耗士兵和粮食。 4. 缓于成功:推迟成功的时间。 5. 敌冲:敌人可能进攻的地方。 6. 坦坦之路:平坦的大路。 7. 车毂击:车辆拥挤,轮子相互碰撞。 8. 人肩摩:人们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多拥挤。 9. 大兵:大规模的军队。 10. 锐兵:精锐的部队。 11. 大山峻谷:高大的山峰和险峻的山谷。 12. 中盘绝径:在山中隐蔽的地方设置伏兵。 13. 鸣金:敲击金属发出声音,用于命令士兵撤退。 14. 挝鼓:敲击战鼓,用于激励士兵士气。 15. 奇道:出奇制胜的战术。 16. 正道:常规的战术。 17. 伏道:潜伏等待的战术。 18. 木偶人:指没有实际能力的将领。 19. 唐蒙:西汉时期的将领,曾任夜郎县令。 20. 阴平: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文县。 21. 景谷: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平武县。 22.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曾任太尉。 23. 涪江: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市。 24. 汉中:古代的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 25. 刘禅:蜀汉的第二位皇帝,诸葛亮辅佐的刘禅,被邓艾围困在成都时投降魏国。
去完善
赏析
《权书·攻守》一文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之手,文章主要论述了攻守策略中的“正道”、“奇道”和“伏道”。作者通过比喻的方式,结合历史战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战略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首先,“正道”指的是正面进攻的战术,如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等著名战役,都是采用这一战术取得的胜利。然而,仅靠“正道”并不足以保证必胜,还需要“奇道”和“伏道”来辅助。 其次,“奇道”是指出其不意的进攻战术,如同刘濞反攻大梁时的田禄伯建议、岑彭攻打公孙述时的渡江作战以及李愬袭击蔡州的战斗等,这些例子都充分展示了“奇道”在战争中的作用。 再者,“伏道”则是指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进行潜伏和突袭,如邓艾攻打蜀国时的阴平奇袭和潼关之战中的林言、尚让部进入禁谷的伏击行动等。运用“伏道”能够使敌军措手不及,取得意外的胜利。 作者通过分析这些具体的战例,进一步强调了一国君主或统帅必须精通这三道战术,才能在战争中稳操胜券。否则,即便是在小规模的战斗中也难以取胜,更不用说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战事了。因此,对于战争的胜负,正确的攻守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权书·攻守》是北宋著名文人苏洵的一首军事理论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056年,正值北宋仁宗嘉祐年间。在这段时间里,苏洵因为科场失利,放弃了科举考试,转而关注国家治理和军事问题,开始潜心研究战略战术。 在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但是边疆问题一直是朝廷的心头大患。西夏、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北宋边境不断侵扰,使得朝廷不得不重视国防建设。苏洵的这首《权书·攻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对古代战争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攻守兼备”的军事策略,旨在提醒统治者要重视战争准备,加强国防建设,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