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昆阳城

标题包含
昆阳城
昆阳城外土非土,战骨多年化墙堵。 当时寻邑驱市人,未必三军皆反虏。 江河填满道流血,始信武成真不误。 杀人应更多长平,薄赋宽征已无补。 英雄争鬭岂得已,盗贼纵横亦何数。 御之失道谁使然,长使哀魂啼夜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昆阳郊外的土壤与骸骨混杂,多年的战争残骨堆砌成城墙。 当初寻找邑人驱赶平民,并非所有士兵都是叛逆者。 河道被血迹染红,开始相信战争的真实性。 杀戮如同长平之战那般惨重,减轻税收和征兵已无法弥补损失。 英雄们争斗是情非得已,强盗肆虐的数量繁多。 治理国家的失败是谁造成的呢?让冤魂在夜间哭泣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昆阳:古邑名,今属中国河南省。 2. 土非土:指城外的土壤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和杀戮,已经不再是正常的土壤。 3. 战骨多年化墙堵:指战争后的尸骨经年累月变成了城墙。 4. 寻邑:指汉寻邑令荀子奇。这里是指荀子奇以平民身份统帅军队与黄巾起义军作战的事例。 5. 三军:指军队的士兵。 6. 反虏:指叛乱的士兵。 7. 江河填满道流血:形容战争的惨烈程度。 8. 武真:指武力镇压的手段。 9. 不误:正确,无误。 10. 长平:古邑名,位于今天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一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在这里全歼赵国四十万大军。 11. 薄赋宽征:减轻赋税,放宽征收的期限。这里指政府试图通过减轻民众负担来安抚百姓。 12. 盗贼纵横:指民间的动荡和混乱。 13. 御之失道:指统治者失去了治理国家的正道。 14. 哀魂:指战死者的灵魂。
去完善
赏析
《昆阳城》这首诗描绘了昆阳城的战场场景,展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深度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篇描述了昆阳城的荒凉景象,“土非土”和“战骨化墙堵”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残破不堪,暗示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质疑了统帅的表现:“当时寻邑驱市人,未必三军皆反虏。”这里揭示了战争中普通百姓被驱赶上战场的悲惨命运。 诗歌中间部分则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本质,以江河满道的情景寓意战争的残酷。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和昆阳之战,强调杀戮之惨,但即使减轻税负,也不能挽回战争带来的损失。 随后,诗人对于英雄之争和盗贼横行提出疑问,揭示出战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治理不当,使得冤魂在夜雨中哭泣。这首诗通过对昆阳城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统治者的失道,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昆阳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评论家苏洵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昆阳城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仁宗时期(公元960-112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然而,在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战争并未完全平息。因此,苏洵在诗中通过对昆阳城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洵正处在他的人生的关键时期。他曾在年轻时游历各地,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这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随后,他回到家乡,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家庭教育。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在苏洵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尽管国家内部相对和平,但边疆地区仍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这使得苏洵等文人学者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苏洵创作了《昆阳城》一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