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实力虽然弱于秦国,但依然存在不必割地求和就能够取胜的可能性。如果凭借偌大的疆域,却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去完善
释义
苟:如果;故事:旧事。
去完善
赏析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史论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并以对比手法揭示割地求和的危害;第二部分具体剖析各国灭亡的过程,分别论述齐、燕、赵等国的不同命运,进一步佐证“赂秦”之弊;第三部分总结教训,呼吁统治者吸取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文章语言简练有力,论证层层递进,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节描写。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一比喻形象生动,深刻揭示了割地求和的荒谬性。同时,作者通过对燕赵两国抗秦事迹的叙述,表达了对忠勇之士的敬佩,也为后文的感慨铺垫情感基调。
整体而言,《六国论》不仅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政治评论,更是一曲充满忧患意识的历史悲歌。苏洵以犀利的笔触警醒世人:一个国家若丧失独立自主的精神,一味屈服于强权,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中期,朝廷积贫积弱,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加重盘剥。苏洵目睹国家困境,忧心忡忡。他以史为鉴,借战国时期六国因赂秦而灭亡的史实,讽喻当朝不要重蹈覆辙。作者时年四十余岁,正处人生阅历丰富、思想成熟之期,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下这篇政论名篇,警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励精图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