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元双杉
哭公非故人,觉苑失龙麟。
白日有明暗,青天无鬼神。
戒珠常照夜,锁骨不栖尘。
老我谁相问,空余影伴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泣失去挚友,觉悟苑中失去珍贵的龙鳞。
世间太阳有时光明有时阴暗,青天之上没有鬼魅神灵。
菩提之光常在黑夜照亮前行路,圣洁之心不染尘埃。
如今年迈的我还能有谁关心呢,只剩下孤独的身影陪伴着我。
去完善
释义
1. 觉苑:佛教中所说的觉悟之地,此指慧林寺,元双杉和尚所居之处。
2. 龙麟:指像龙鳞一样排列的树木。这里指双杉。
3. 明暗:喻指生死。
4. 戒珠:佛家语,指佛教戒律的智慧之光。这里比喻元双杉的僧行高洁。
5. 锁骨:相传锁骨菩萨生于天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国南北朝时期曾有人化身为女子,在河中洗澡时留下一串锁骨,死后被立为观音骨,即锁骨菩萨。这里借指元双杉。
6. 谁相问:询问元双杉何以逝去。
去完善
赏析
《哭元双杉》这首诗是诗人释善珍悼念故友之作。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失去知己的哀伤以及对生死、轮回等哲理的思考。
首联“哭公非故人,觉苑失龙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故友的哀悼之情。“哭公”即指悼亡,“觉苑”指佛门圣地,暗示了逝者曾是一位出家人。在这里,诗人用“龙麟”来形容逝者的英年早逝,表达了对他的才华和品德的高度赞誉。
颔联“白日有明暗,青天无鬼神”传达出了诗人对于生死、宿命及宗教观念的深思。尽管生活中难免会有黑暗的时刻,但诗人在这句诗里寄托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凸显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哲学高度。
颈联“戒珠常照夜,锁骨不栖尘”是对逝者德行的赞美。“戒珠”比喻佛教信士清净持戒的品质,“锁骨”表示至诚修行的坚定意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逝者高尚品质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露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尾联“老我谁相问,空余影伴身”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心境。“老我”意味着诗人已步入暮年,“谁相问”表达了诗人面对岁月流转、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在这句诗中表达了时光流逝所带给他的无奈与惆怅。
总之,《哭元双杉》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释善珍对于人生世事的超脱与执着,从而达到了深刻的艺术效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哭元双杉》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善珍的作品,创作于宋光宗时期(约公元1190年)。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元双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友人的哀悼之情。
在宋光宗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金国对北宋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导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虽然局势相对稳定,但民间疾苦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善珍作为一位僧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
释善珍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他曾多次离家出游,寻访名山古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朋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这让他倍感痛苦。在创作《哭元双杉》时,他可能刚刚失去了一位挚友,因此,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他乡好友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