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徐教下第归

标题包含
徐教下第归
奏赋长安不遇知,丈夫失意肯生悲。 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 道在布韦轻将相,时危耕钓隠英奇。 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善珍,字无垢,俗姓李,号雪窦,又号雪窦山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善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长大后,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对...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提交给长安而未得赏识的文章,壮志难酬的男子难免感到悲伤。功名自古以来便是书生们的追求,而命运却如同顽童一般捉弄着世人。人生的道路重在淡泊名利,把权力和地位看作轻如鸿毛,在国家危难之时选择耕种垂钓、归隐山林。渡过长江也要拜见青龙山,应该会想到我曾为之撰写墓碑。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徐教下第归》是宋代诗人释善珍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抒发了作者对于功名失意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价值和出路的思考。 首联“奏赋长安不遇知,丈夫失意肯生悲”,描绘了作者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得到赏识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作为丈夫的失落和无奈。这里的“不遇知”表达了作者没有受到知遇之恩的感受,“丈夫失意肯生悲”则表现出诗人面对失意的坚韧态度。 颔联“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不公。作者认为,科举功名自古以来就与那些虚伪的风流才子息息相关,而命运之神似乎到现在还是一个孩子,无法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科名的批判和对命运的不信任。 颈联“道在布韦轻将相,时危耕钓隐英奇”,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真正的道义在于淡泊名利,轻视将相之位,而在国家危难之时,应该像那些隐逸之士一样,通过耕种钓鱼来展现自己的英奇之志。这里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世俗权力的蔑视。 尾联“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描述了作者的行踪和愿望。他想要渡过江去拜谒那座青山,希望青山能够理解他的心情,就像当年曾公为他制作墓碑那样,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追求和向往。 总之,《徐教下第归》这首诗通过对科举失意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释善珍高尚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教下第归》是宋代诗人释善珍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在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初期的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宋型文化”。 在这个时期,释善珍作为一个出家人,其人生际遇相对简单。他自幼出家,在佛教寺院内学习,后成为一代高僧。他的诗歌多表现禅意,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徐教下第归》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释善珍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北宋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完善。科举考试是古代士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所有的士人都能够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士人在科举失利后会选择回乡,继续学习和修身养性。 《徐教下第归》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名叫徐教的士人在科举考试中落榜,回到家乡。诗人通过对徐教返乡过程的描述,表达了对他失意后的坚韧和乐观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士人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以及科举失利后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