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昭君
奉春前日策和亲,夷夏雌雄恰始分。
今日呼韩朝渭上,如何万里嫁昭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几天的春日里我们谋划着和平结亲,中原和边塞的争斗正要开始平息。
如今呼韩邪单于来渭水之滨朝见天子,为何要让远在西域的昭君跋涉千里出嫁于他呢?
去完善
释义
1. 奉春:这里是指汉元帝时期负责国家礼仪的官员,他主持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之事。
2. 策和亲:策是策略的意思,和亲是一种政治手段,两国通过联姻加强友好关系,防止战争。
3. 夷夏:古代对不同民族或国家的称呼,夷指夷狄,即少数民族;夏指华夏,即汉族。
4. 雌雄:比喻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
5. 呼韩:呼韩邪,当时匈奴的一个单于。
6. 渭上:渭河的上游,此处指的是长安,即汉朝的都城。
去完善
赏析
《咏昭君》是一首描绘汉朝和亲历史的诗词。在这首诗中,舒邦佐通过对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思考。诗人以“奉春前日策和亲”开篇,描绘了汉朝为了和平与匈奴进行和亲的场景。接下来,诗人用“夷夏雌雄恰始分”来强调汉匈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和亲政策在缓和两国矛盾中的作用。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以“今日呼韩朝渭上”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昭君出塞的初衷——换取和平。最后,诗人以“如何万里嫁昭君”发出感叹,表达了对于昭君这一伟大女性的深深同情。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历史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和对和亲政策的深入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咏昭君》是南宋诗人舒邦佐的一首咏史诗。关于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权在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暂时稳定了局势,但是北方的金朝依然对南宋构成了巨大威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们自然会产生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国家能够繁荣昌盛。
其次,舒邦佐虽然留下了许多诗歌作品,但其个人生平记录并不详实。据传他生于书香世家,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步入仕途。然而在任地方官时,他对民生疾苦充满关切,逐渐对官场产生了厌倦。这一人生经历可能使他更倾向于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注。
再次,这个时代背景中,金朝为抵抗蒙古势力的侵略,曾试图拉拢南宋共同抗蒙,但南宋却采取了坚守疆土的策略,未能与金朝达成共识。这使得南宋内部对于国防问题产生了争议,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如诗人陆游等人抒发豪情壮志的诗篇等。
综上所述,《咏昭君》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诗人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共处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