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钱文高四首 其四
觅句高攀孟浩然,藏经远慕汉韦贤。
深林小隐成幽趣,我得为隣愧子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寻觅佳句时我敬仰孟浩然,
潜心佛经学习常常想起汉代的韦贤。
静谧山林里的小屋有深远的韵味,
能在此居住是我的荣幸,你却比我更擅长。
去完善
释义
1. 觅句:诗人寻找创作诗句的灵感。
2. 高攀:这里是向杰出人物学习的意思。
3. 孟浩然:唐朝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4. 藏经:指佛经,这里是指诗人在佛经中寻求智慧的象征。
5. 远慕:敬仰,仰慕。
6. 汉韦贤:汉代学者,这里以他为楷模,表示尊敬。
7. 小隐:归隐生活。
8. 幽趣:幽深的趣味,这里指在山林间隐居的乐趣。
9. 为隣:成为邻居,这里是说跟钱文高相邻的意思。
10. 愧子先:自卑感,感到自愧不如。
去完善
赏析
《和答钱文高四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张守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作者与友人钱文高互相唱和的场景。“觅句高攀孟浩然”表明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崇尚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才情与风格;“藏经远慕汉韦贤”则表达了对汉代学者韦贤学问的敬仰之情。
紧接着,诗人用“深林小隐成幽趣”描绘了他们在山林之中的隐居生活,共同探讨诗词创作的奥秘。最后一句“我得为隣愧子先”流露出作者的谦逊之意,认为自己在学识和才华上还不足以与友人相提并论。整首诗展现出浓厚的文人雅趣和友谊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答钱文高四首 其四》是宋代诗人张守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9年,即宋仁宗庆历九年。
在这一年里,张守正担任秀州知府。此时的他年富力强,满怀政治抱负,但又因官场倾轧而备受排挤,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矛盾的心境使得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一时期,宋朝正处于内政腐败、外患频仍的困境。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王安石变法等。然而,这些改革却引发了激烈的朝野之争,导致政治局势日益紧张。在这种背景下,张守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和答钱文高四首 其四》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创作的。张守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